在政府加强调控和市场规律作用下,去年一度暴涨的猪肉价格近期持续回落。但令人关注的是,近来各地大葱价格又迎来一波凶猛的上涨行情,有媒体甚至爆出10元钱只能买2根大葱的消息。农产品暴涨暴跌现象时常出现,如何才能化解? 种植缩水致上市量减少 据商务部监测,今年1月以来,全国大葱批发价格拉出了一波上涨行情,最高涨至3月19日的4.99元/公斤,同比涨幅在1倍以上。而去年大葱价格较低导致种植面积减少、产量降低是引发此轮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商务部的监测显示,去年5月份大葱价格最低跌至1.41元/公斤,12月份全国大葱平均批发价格仅仅回升到2元/公斤左右,因此影响了农户的积极性,导致全国大葱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前段时间持续的低温雨雪天气也影响了蔬菜的种植和运输。”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张剑波说。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朱小良表示,每年春节前后大葱价格都会出现一波上涨行情,据监测,此轮大葱批发价的上涨幅度尚在正常范围。 流通梗阻推零售价翻倍 大葱批发价在正常范围内,但零售价却涨到每公斤近10元。究其原因,长期存在的流通环节过多、“最后一公里”现象等,助推了零售环节葱价上涨。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我国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经过多级批发、多级零售,每一个环节均至少加价5%至10%,这些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零售价格中。 而且,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现象不仅没有缓解,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北京新发地市场信息部经理刘通告诉记者,农产品从批发市场到城市超市、菜市场等零售终端,这一过程价格可上涨近1倍。近几年,批发市场摊位租金和普通生活用房价格节节攀升,加上雇工费用、油价等成本也不断上涨,这些都推高了菜价。 多措施并举标本兼治 专家指出,随着天气回暖、产量增加,葱价会自然回落。从长期来看,应尽快建立全国性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同时加大对公益性批发市场和菜市场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多措并举避免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据张剑波说,现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都建设了农产品生产、流通价格监测信息平台,但这些信息是否能及时传递到农民手中,使一家一户处于小农生产阶段的农户能依此对市场作出准确判断,以及如何整合信息等,仍有不少功课要做。 目前商务部、农业部等部门正大力推动“农超对接”,希望通过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据新华社 相关新闻 近期大葱批发价格微跌 记者22日从农业部了解到,近日全国大葱价格有所回落,22日为4.64元,与18日相比跌2.7%,但同比仍高1.5倍左右。 据农业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监测,今年以来全国大葱平均批发价快速上涨,春节前(1月22日)达到每公斤2.91元,2月29日突破4元,进入3月依然保持上涨,3月18日涨至4.77元。从历史数据分析,目前大葱价格为近几年高位,普遍高于2009-2011年同期,与2008年同期基本相当。 农业部市场司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葱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前两年葱价偏低,影响了农民种植大葱的积极性,种植面积有所下降,导致今年市场供应偏紧。二是由于前两年春季储存大葱价格较低,今年春季储藏的大葱数量下降,对鲜葱的需求加大。三是2月上旬以后华东大葱主产区较多降水,影响了大葱的收获。四是油价上调,运费上涨,推动了大葱价格上涨。 根据往年大葱价格运行规律看,3-7月一般为年度价格低谷。据北京新发地、安徽合肥周谷堆和苏州南环桥市场反映,3月中旬开始,北方地区进入新葱育苗期,6月份以后山东、河北、天津种植的新葱陆续开始上市,葱价将逐步下降,但受种植面积下降影响,价格仍将明显高于去年同期。 这位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农业部将继续加大市场监测力度,及时发布鲜活农产品价格信息,有效指导生产、促进流通。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