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成都理工大学收到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发来的邀请函,邀请该校地球科学学院王国芝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参加大洋第26航次科学考察任务。此次科考涉及9个航段,共计380天,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及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及高校、机构共492人参加。据悉,成都理工大学是四川地区唯一参与本次大洋科考的单位。 目前,成都理工大学教师余少雄博士、硕士研究生李滔正在办理护照和签证。此次科考计划于4月18日在海南三亚起航,前往印度洋、大西洋等海域,开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生物资源及海洋环境等方面科学考察。成都理工大学师生预计于7-8月在南大西洋登船。 “这次科考可能会运用到先进的智能机器人,下潜至海底4000-5000米的区域。”余少雄介绍,海底热液活动对海洋有着重要的热量和物质贡献,海底硫化物和陆地上的古代硫化物形成过程相似,海底热液活动是当今科学研究的前沿,此次就是去考察这种宝贵资源的。 据了解,自2007年我国大洋第19航次科考在印度洋发现第一个海底热液区起,迄今我国已在三大洋发现了33个海底热液区,占世界三大洋30多年来已发现热液区的1/10强。 对于即将开始的海上生活,余少雄说:“到时候会采取24小时3班倒,无间断工作的模式。由于船上空间狭小,又要进行非常专业的科研操作,最担心的是船身左右摇晃,在陆地上生活惯了的人,会不适应晕船。” 孙诗琪顾华宁华西都市报记者肖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