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城市群最有希望成为四川第二大增长极。
李后强认为,一体化成为不可抑制的趋势。
4个统一:统一计算GDP,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对外宣传和形象展示
7个同:交通同环 电力同网 金融同城 信息同享 环境同治 能源同体 生态同建
崛起
川南四城 如何握成拳
2011年,在四川GDP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的同时,又有6个分布于成德绵、川东北、川南和攀西地区的市州跨入“GDP千亿元俱乐部”。次级经济中心的崛起和提升,势必将进一步促进和加快四川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而在四川着力培育的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这4个城市群中,川南城市群最有希望成为全省的第二增长极。”这样的判断,已经从上而下形成了共识。那么,川南城市群到底优势何在,川南的宜宾、泸州、内江、自贡四城如何握成一个拳头,城市群的优势又如何体现?
本报推出的“川南崛起”系列报道,受到川南读者广泛关注。
昨日,华西城市读本记者专访了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博士。他认为,川南四城一体化发展,应该综合运用政策杠杆,打破行政壁垒,打造“川南经济联合体”。
最有希望 成四川第二大增长极
“具体来讲,就是四个城市统一计算GDP,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并统一对外宣传和形象展示。”谈及川南一体化,李后强用了“七个同”来对此进行概括:“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能源同体、生态同建。”
长期以来,四川经济呈现出“一城独大”的局面,各地的势力都比较弱。在自身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各地的联系自然就比较少。“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体化就成为不可抑制的趋势。”
2011年,成都的GDP达到6854.6亿元,是第二名绵阳市1189.1亿元的5倍多。“这表明,四川很难再发展壮大另一个单一城市,来达到或接近成都的水平。”李后强认为,要改变四川经济“一城独大”的局面,就必须要通过发展城市群来实现,“而川南城市群,无论从区位优势,还是产业条件,都最有希望成为继成都平原城市群以外的四川第二大增长极”。
大势所趋 川南一体化雏形已现
宜宾去年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91.2亿元,位居全省第四位;泸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也首次突破900亿元大关,达到900.9亿元,虽然GDP总量在全省排名第九位,但增速已经跃居全省第三;而内江与自贡,去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854.68亿元和780.36亿元,位列全省第十和第十二位。
“单独来看,4个城市的竞争实力都不强。但如果把四市作为一个整体,地区生产总值则达到了3600多亿元,约占全省经济总量的六分之一,一个有一定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特大经济体’就已经初具雏形。”李后强认为,川南四市辖区总面积35289平方公里,四大主城区距离均在100公里范围内,为四市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先决的交通条件。同时,四市不仅地缘相近、而且产业相近、人缘相亲、习俗相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致相当,传统、民间、产业包括行政区划等也有着根深蒂固的关系。“如果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大力发展临港和通道经济,形成川南沿江重化工带,将建成四川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实现路径 打造川南经济联合体
在李后强看来,川南四市目前应该在市场一体化,特别是在金融、社保、土地、财政、税收、产业等政策一体化方面做实事。用最短时间,在省内“再造”一个能够比肩成都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多中心”、“组团式”的特大城市群或者川南经济联合体,以此带动和引领所在区域参与竞争、加快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辐射和带动川南乃至整个四川的发展。
“运用政策杠杆,打破行政壁垒,把同属川南的自贡、内江、宜宾、泸州四市整合起来,将是这一战略构想的核心内容。”李后强说,与此对应的,则需要建立一套新型的管理模式。他建议省上成立“四川省川南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和协调4个市的建设发展。“这并非是要改变四市原有的行政体制,而是四市作为一个‘经济联合体’,在保留既有行政格局的基础上,实现内部的高度整合、统一打包对外展示。”在李后强看来,这样做的好处,可以在目标引领上,把“川南经济联合体”作为一个区域整体,设定统一发展目标,促进区域内各方
融合开发、错位发展、形成聚变;在具体举措上,可以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等方面率先推进区域一体化,以实现充分的交流合作、资源共享。
同时,在产业突破上,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川南区位、资源、市场等优势,重点打造沿江重化工产业,着力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转化发展低碳排量新型企业以及长江黄金水道和码头建设等,支撑川南作为一个整体经济体实现跨越发展。
他山之石
多中心城市群格局 国际早有范例
四个城市,四个主城区,作为一个经济联合体后将以谁为中心?
“其实,多中心的城市群格局,在国际上早有范例。”李后强举例说,比如以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和乌特勒支为支撑的荷兰“兰斯塔德”城市群,是世界最有影响的九大城市群之一。这一模式与巴黎、伦敦等城市群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多中心”,后者是“单中心”。
实践表明,多中心的城市组成结构和发展形态,对于分散和缓解城市中心压力,避免环境和交通问题等“大城市病”不失为一种良策,在新的发展阶段正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和科学性。
“‘川南经济联合体’一改传统单中心城市发展路径,参照荷兰‘兰斯塔德’城市群模式,联合体内四个地级市均是这一特大城市群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共同构筑起多中心、组团式城市格局。”李后强说,从“川南经济联合体”的思路看,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将具有“后发优势”。
“个人认为,迅速成立‘川南经济委员会’,强力打造‘川南经济联合体’目前正当其时。”李后强说,可以预见,这一举措的推出、推进,必将带来一系列制度、管理、模式和发展路径的创新,使我省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争取主动、抢得先机。
本版稿件均由华西城市读本记者邓宇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