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勇 被动调整叫做短视,顺势而为叫做远见。 附加值高企的改善型物业成交越发寡淡,反之低总价、高利用率的类产品,从近期各大城市的楼市表现来看,均成为目前楼市成交主力军。在上海,已出现刚需排队置业的现象,北京的二手房市场,刚需买家则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刚需群体引发的楼市小阳春颇为显眼。 有人说,如此剧烈反差是否意味着地产调整时代正在告别拓荒色彩?适者生存,消费者眼光与胃口越发实在,刚需住宅正是成为演绎务实价值观念回归的最对味产品。 早在去年年底,北京、上海、杭州、重庆等十余个城市出现楼市政策微调,内容涉及限购门槛、普通住宅标准、放宽公积金、税费优惠及购房补贴等。不一而论,看似条条都在照顾刚需购房者,地方政府意图明显,即在不违背中央政策精神的情况下,力保刚需。楼市调控的“差别化”待遇正是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得以落定的最重要招数。 显然,调控方正在考虑掌控好调控的“度”。于是,在林林总总的庞大市场存量中,刚需产品定位明确、薄利多销、满足刚需,销售策略随行就市,顺应市场和政策,强调“个盘利润率”的地产个体户面临严峻生存挑战。 对动辄成百上千万的改善、再改型产品,对于楼市调控长期下的看空市场,下单者的询价耐性已谨慎得只剩下在售楼部走马观花。而最终,形象一直不太惹眼的刚需产品,却最终成为“销控、价控”时代的开发商救命稻草。可以住差一点的房子,但你必须要有房子住!于是我们说,这个时代,幸好还有刚需购房群体。 找准自身的客户定位,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和价格体系再评估皆有依据。刚需的细分市场最终用产品说话,此轮刚需购房者争夺战中,价格适宜、高利用率的产品赢得市场。而同样,最终理想的销售目标,必须将价格大幅、一步到位式调整与保价协议、回购、无条件退房、差价补偿等提升消费者信心的营销手段结合起来,抢夺市场上有限的刚需客户资源,获得抢夺楼市寒冬期阶段性销售的成功。 面面俱到的现实和预期,整体回归理性的地产时代正在走上告别急躁冒进与暴利的时代,彰显了楼市中硕果仅存的绩优股本色:幸好我们还有刚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