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12月29日 ] -- 要闻 -- 版次:[ 003 ]
配套重庆千万汽摩 四川机器人“给力”
2010-12-29
重庆汽摩多采用四川制造的配件

  重庆产的汽车,“四川制造”来配套。

  这样的合作即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昨日,成都龙泉驿区证实,该区已经携手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整合分布在龙泉驿区的11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将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园。

  该园区建成之后,预计每年将为重庆数千万台汽车提供核心零部件的配套,产值将达50亿元。

  整合“给力”

  兵器集团整合11家“四川制造”

  “重庆产汽车,四川出配套,这仅仅是川渝汽车制造领域合作的一个开端。”在成都龙泉驿区发改局局长鲜荣生看来,川渝汽车制造领域更大手笔、更大规模、更高层级的合作已经是“如箭在弦”,将来必将是硕果累累。

  这个大手笔究竟是什么?

  昨日,记者就此走访了成都市龙泉驿区区委、成都经开区汽车局、龙泉驿区发改局等多家单位及相关企业,中国兵器集团整合龙泉11家汽车配套制造企业,打造中国最大规模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园一事终于浮出水面。

  其实,早在2010年7月30日,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尹家绪一行考察龙泉,走访成都经开区,就已经为这次重大重组奠定了基础。

  如今,此事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决定将龙泉驿区域内的中国兵器集团公司下属的华川公司、陵川公司、青山变速器等11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实施整体搬迁,在成都经开区内组建全国规模最大的“兵装集团成都汽车零部件工业园”。

  园区建设过程中,将结合技术创新,引入新的产品项目,形成可为各类微型车、轿车提供配套零部件的产业园区。新项目拟定在2012年底完工,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

  配套“给力”

  每天输送数万套核心部件

  这11家“四川制造”的实力究竟如何,为什么就能“给力”重庆?

  成都青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荣小刚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作为11家企业之一,他们公司就在为重庆的汽车制造企业提供配套服务,长安汽车就是公司的核心客户,该品牌的变速器、车桥、减震器、车用电机等核心部件均由青山实业制造。

  每天,青山公司所生产的汽车配件均将通过专车发往重庆长安汽车公司,输出量平均达到了几千套。一年下来,向重庆输送的减震器就将达到数百万套,车桥等也达到了60万套。这样的规模,在全国来讲也不算小,今年的年产值已经达到了2.4亿。

  “青山实业还不是最大的,其他10家规模都不算小。”鲜荣生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这11家企业给重庆配套的平均产值已经达到了3亿元,每年的产值都有30亿元。

  重庆长安等汽车制造厂家的变速箱、电机、仪器仪表、车用电机等四大核心部件均由这些四川制造商来提供。每天,从成都龙泉发车,运往重庆的汽车配件总量就已达到了数万套。

  下一步,龙泉将通过中国兵器集团,让这11家“四川制造”到工业园区来集中,整合产业链,做大做强,为重庆汽车制造、为龙泉的汽车制造提供更好的配套。

  科技“给力”

  成都机器人“服务”重庆

  除了龙泉的汽车配件制造企业,成都龙潭总部城的高科技企业也在为配套重庆服务。

  在龙潭总部城的四川宝玛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一个个造型各异的机器人排成一排,他们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是人的造型。

  按照所承担的工作职能,它们或是一条手臂,或是一台机器,或是“三头六臂”,远远看去,好像全无章法一样。走近了才发现,这些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相当高,没有人工操作,就按照指令,伸出或大或小的机器手臂,或是抓,或是举,或是压,通过排列组合,一个个需要极高精准度的汽车焊接工序就完成了。

  四川宝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瑞麟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一个机器人能做的事情不多,但几十个机器人组合起来,威力就很大了。”在这里,所有汽车的焊接几乎都是机器人来完成的。

  这些机器人是怎么去执行指令的呢?许瑞麟表示,公司有几十个人的高科技人才,他们在成都龙潭总部经济城搞了个“机器人训练营”。公司将工业机器人买回来之后,全部要重新开发,给他们“配大脑”。否则机器人就只是一堆废铁。

  研发人员通过非常复杂的编程程序来确定机器人的每一个动作,再将动作与指令联系起来。最后,还要让几十个机器人一条“心”,让它们合作,一项指令一项指令地来完成。而每研发出一个机器人指令,都要通过无数次的训练。

  正是通过这些高科技的机器人,四川宝玛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拿下了包括重庆长安在内的多个重庆汽车制造厂家。其生产的多个品牌多种车型的焊接生产线均由成都研发的机器人来实施完成。

  曹思涵华西都市报记者杨东

  川渝“血缘”

  旅游房产最突出

  周末双休,动车穿梭,成都人回到重庆的家,玩玩重庆的景点,而重庆人回到成都的家,品位一下成都的休闲——不经意之间,川渝之间已密不可分,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旅游和房产两个行业。

  在2009年10月渝湘高速重庆至武隆段通车后,在2010年里,将近有逾20万的四川游客赴武隆旅游。

  在重庆的隆鑫、龙湖、金科、华宇等房企相继进入成都楼市后,成都的蓝光地产也来到了重庆。

  重庆市房地产开发协会会长石岗认为,成渝经济区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渝交通网沿线的房地产市场,必将成为被关注和期待的对象。

  华西都市报记者何晓东陈科峰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

  川渝经济从不分家

  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的眼中,川渝经济是从来不分家的。所以集团在统计投资数据的时候,也将川渝作为一个地区来统计,“现在我们在这个地区投资差不多三十个亿吧。”刘汉元介绍,集团目前在川渝地区拥有分、子公司30余家,投资总额近40亿元。

  对于川渝经济,刘汉元一直颇有研究,他告诉记者:“加速两地经济合作,推进川渝经济协调、联合发展,不仅会有力地促进两地自身的发展,也必将在全国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和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中起到重要支撑和推动作用。”

  例证:汽车产业川渝互补将具典型意义

  刘汉元曾经做过一个简单的盘点,在这一城际经济带、产业带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水、矿产、天然气、石油、森林等自然资源均居全国前列,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两地可在交通、工业、信息、科技、环保、物流、新能源等各个方面充分互动、产业互补、错位发展,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和重复投入。在此城市带的发展中,方可以高度协调,共同推动和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前景,这对相互的发展非常有利。

  他举了一个例子:目前重庆作为国内的六大汽车产业集群之一,整车制造业比较发达。而成都则具备较好的机械、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汽车配套产业较为发达,企业众多。实际上,双方在汽车产业的互补上具有典型意义。如果由此形成一个跨省域的泛汽车产业集群,对上下产业的带动将非常明显。

  设想:“两点一线”川渝将串起特大产业带

  谈及川渝经济合作,刘汉元认为应更多站在连接和打造川渝经济带上去研究,以成都和重庆这两个中国西部的特大型城市为基点,以现有的贯通两地的高速公路为纽带,串接成都、重庆以及整个交通枢纽上的内江、自贡等重要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两点一线”的特大型经济产业带。

  推进打造“两点一线”的城际经济带,就像哑铃的两端,通过中间的杆把成渝两地紧紧联系、连接起来,才有可能成为区域发展乃至我国经济战略布局中的一个增长极。

  刘汉元认为,加快川渝经济合作,不仅仅是企业、民间的共同愿望和共有之责,而且还要充分引进、整合、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共同参与,真正推动成渝经济带的发展,共同推动整个中国西部经济的发展。

  立体的交通网络召唤着一场大融合

  四川蓝光和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潘锐:

  立体的交通网络,召唤着两地居民之间的一场大融合。如果说“和谐号”的开通,是吹响两地居民交叉工作和生活的集结号,那么,新成渝高速路、成渝高铁的开工建设,则成为两地居民一次大融合的催化剂。根据规划,未来成都和重庆时间距离将

  缩短至1小时以内,空间的拉近使得成渝两座城市的优势得到更好互补。便捷的交通方式,把成渝两地相连得仿佛成了一座城市。目前,成渝经济圈的价值正在日益凸显,必将成为继沪杭长三角、广深珠三角、京津环渤海区域之后的“中国经济第四极”。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仁刚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