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0版:巴蜀·全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12月29日 ] -- 巴蜀·全聚焦 -- 版次:[ 030 ]
裂缝为主题 北川地震纪念馆昨开工
2010-12-29

  昨日,北川地震纪念馆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任家坪、紧邻原北川中学遗址开工建设。北川地震纪念馆将与原北川中学地震遗址连为一体,建筑将被拆除,并以地景、声效方式再现其原有空间关系,建筑废墟将覆土掩埋,以表达对逝者“入土为安”的缅怀之意。

  设计理念:

  大地裂缝将灾难时刻闪电定格

  纪念馆选址在北川曲山镇任家坪,毗邻北川中学遗址,纪念馆整个区域占地约14.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280平方米。纪念馆的设计遵循“自然、生态、科学、简朴”四大原则,将建成集祭奠、纪念、科研、教育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集镇。

  建筑主馆两层,首层7.5米和二层6-9米;副馆一层高5-9米,总建筑面积14280平方米。两馆高差形成了良好的景观层次,充分展示“裂缝”主题形象。

  方案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其名为“裂缝”的方案,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上,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李永胜介绍,裂缝在自然之间留下印迹,它既是人类活动的记录,也将成为大自然永恒的一部分。通过纯粹、有力、逼真的大地艺术表现手段,闪电般的形式语言,构成独一无二的强烈视觉感受,隐喻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

  原北川中学教学楼:

  将“地景声效”再现原有空间

  北川地震纪念馆包含有“纪念步道”、“广场”、“建筑单体”、“景观”等。

  记者在方案上看到,纪念馆通过入口广场,将参观者引入地下,穿过幽暗的甬道,参观纪念馆,再拾级而上进入墓碑祭奠园,由此俯视北川中学遗址,裂缝提供了一条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不同尺度感受遗址的场所。

  强烈的空间体验带来巨大的精神震撼,而后回味的是生命的美好。

  “裂缝”方案将整个纪念馆区与纪念馆建筑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设计,以“裂缝”这一主体概念为空间主导要素,串联起整个馆区中的各重要节点,形成连续、完整的参观、凭吊与缅怀路线,并通过变化的竖向设计形成多维的参观体验。

  而出于纪念馆区整体空间形态考虑,北川中学遗留建筑将被拆除,并以地景、声效方式再现其原有空间关系,建筑废墟将覆土掩埋,以表达对逝者“入土为安”的缅怀之意。

  原北川中学操场:

  以5.12米高不锈钢板纪念墙围合

  祭奠园区由原北川中学的操场改造而成,除了在入口处的5·12纪念碑,没有多的建筑物,只有功能性的道路和停留空间,整齐排列的松柏树阵型如纪念碑,同时以绿色植物的形式象征了他们生命的延续,平和、低调,但充满了对逝者的尊重。

  入口广场设在纪念园区南端,可容纳万人进行纪念活动。由入口广场可进入纪念馆或穿越裂缝甬道通向北端,并利用原北川中学操场的平坦地形设置祭奠园,从这里可以鸟瞰整个纪念馆区,充分感受裂缝造型的震撼。

  原操场北侧看台将被再利用,改造为祭奠园地景,其余三面将以5.12米高的不锈钢板纪念墙围合,纪念墙上将铭刻汶川大地震中所有死者姓名,并辅以景观水渠加以隔离保护。

  文/图华西都市报记者姚茂强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