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版:成都·蓉旋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12月28日 ] -- 成都·蓉旋风 -- 版次:[ 031 ]
86岁的竹琴老人愿分文不取教徒弟
2010-12-28
竹琴是大爷原创乐器

  竹琴是四川独有的地方曲种。作为四川为数不多的竹琴艺人,86岁的唐荣基担心这门技艺会失传。

  昨日,唐老向华西都市报记者表示:“无论男女,只要愿意学,我都愿意教,不收一分钱。”因为这么多年来,找唐荣基学艺的人不少,可真正学会的,却一个也没有。

  10岁爱上竹琴能表演

  “太阳出山来耶,红遍天耶……”每当唐荣基出现在成都新华公园的时候,总是引来不少市民注目。这位86岁的老人,肩背竹琴,手握简板,随着自编的节奏,敲琴打板,声音简单古朴。

  前天上午,唐荣基唱完一曲之后,战战兢兢地踱到花台旁,向记者回忆起他的竹琴人生,希望以此引人学艺。

  唐荣基出生于泸州农村,那时候,经常有打竹琴的道人在他家乡劝善说道,特别是一到节庆,“有钱人”总会请琴师表演。

  他说,10岁时,每次只要听到“哧嘭嘭”的竹琴声,自己总会跑去凑热闹,看着琴师打打唱唱,很羡慕,随后便自行模仿着打琴唱歌。多听几回后,他竟记住了些调子,唱起来也朗朗上口,于是让大人给他做了套竹琴,一有空就弹唱起来。

  到十二三岁时,他能搭着板凳登台表演。到后来长大了,为了读书、结婚,才放弃了竹琴表演。

  68岁重拾起儿时爱好

  1992年,68岁的唐荣基有一天在电视里看到了竹琴表演,儿时的记忆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决定要重拾竹琴。

  “没有人卖竹琴,我就自己动手做。”唐荣基说,他认为竹琴是“四川特产”,到处都有,便到成都的各大乐器店购买,可走了一圈才发现都“绝迹了”,于是下决心自己做。

  为了制作竹琴,唐荣基四处寻找竹筒、竹板、铜铃、土漆、猪板油皮等材料,再用锯子、凿子、锉刀等工具加工。经过几番尝试,他自制的竹琴终于声韵悠扬、响亮动听了。

  竹琴制作成功后,他又订做了表演服、表演帽。到现在为止,在他家中,竹琴有4套,表演服有10多套,帽子有20来顶。

  一旦闲来无事,他就到公园等处免费表演竹琴。渐渐地,苦守竹琴的他成了成都的一位名人。

  86岁他担心琴艺失传

  “我都86岁了,还没有继承人,很担心这门技艺会失传。”近20年过去了,唐老虽已大名远扬,但他却一直担心琴艺失传。他说成都现在的竹琴艺人本来就少,而自己年纪太大,满意的徒弟又没有。

  唐老说,打好竹琴并不容易。要求艺人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如果没有长期苦练,连敲鼓、打简板、唱词三者协调都难做到,更别说用感情带动听众。

  有不少人前来拜师学艺,可大多半途而废。很多人看打琴赚不了钱,三两天就不来了。

  “前前后后,大概有14个人来学艺,其中有大学老师、大学生,甚至还有唱戏的,但没有一个完全学好”。唐老说,他很想找一位传人,“无论男女,只要愿意学,我都愿意教,不收一分钱。”

  □新闻链接竹琴在四川曾广为流行

  四川竹琴又称道琴,是一门古老艺术,以竹简鼓、简板和碰铃伴奏演唱。在四川曾广泛流行,但现在已无几人从事该艺术,濒临失传。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敏成摄影刘亮报料人:罗先生线索奖:80元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