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版:中国·华西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12月28日 ] -- 中国·华西评论 -- 版次:[ 020 ]
注意力怎会集中于矿难之外
2010-12-28

  李晓亮

  (本报评论员)

  当花絮喧宾夺主时,恐怕就到了该反思哪个环节出问题的时候了。比如,近年来两会报道中,花絮飞扬。除了枯燥的会议材料,鲜活的似乎就剩场外花絮了。这时自然出现了主次不分、轻重颠倒等问题了。而这类事儿,并不鲜见。在一些矿难问题上,某些类似花絮,也吸引了本应集中于矿难的舆论注意力。

  谓予不信,有例为证:12月21日,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三源煤矿发生冒顶事故,造成6人死亡。而在事后的矿难检讨会上,一些领导干部竟还打瞌睡、玩手机、剪指甲,此事一经披露,引发网友不满。

  若在平时,这类新闻可能会被

  引为文山会海的罪证:一些领导一天要赶好几个场,身心俱疲,只能会上打瞌睡,养养神;也可能被视为“官员不会讲话,张口全是官话套话”的又一鲜活例证。不管哪种,我们都已见惯不惊,一般不会太引人注目。

  可这次不一样,这次不是例行吹风会、务虚会,而是事故检讨会;矿难发生在下午,想来参会者也非半夜梦酣之时被拖来的,也不致于瞌睡;而且刚有六条生命逝去,这样强烈的生命刺激,竟还不敌瞌睡虫、手机游戏、指甲刀的诱惑,那么引来众怒就可以理解了。这种麻木不仁的态度,是对遇难者的亵渎,未体现出丁点对生命的尊重,更未见对失职的愧疚。

  为何如此?或许有形式主义的会开得太多太滥,官话听得耳朵长茧等留下的懈怠后遗症。但从根本上说,那些会议之所以流于形式,就在于会议内容和参会者没有真正的利益牵扯,参会领导的权责利完全不对等。虽然他们名义上担负着一些责任,但现实中,因失职而被严厉问责的同僚,屈指可数。

  而在矿难频仍的语境下,像三源这种死伤者为个位数的矿难,甚至引不起多少舆论关注。若非“矿难检讨会上打瞌睡”这个新闻点,有多少人听说过三源矿难这样的“小矿难”?生命无价,每起灾难都是无法承受之重。当那些非天灾事故,在人们潜意识中被按伤亡人数分出“特大”、“大”、“中”、“小”级别时,生命尊严和制度尊严都在无声抽泣。

  矿难带来了“审丑疲劳”,但这本不该发生。监管必须有力,每个监管者都应担起自己责任,失职就要被重罚。只有如此重拳,才能震醒瞌睡虫。让其对制度心生敬畏,知道权钱交易官商勾结,不但可能增添血煤阴影,也会导致自己锒铛入狱。每一个会议都不走过场,参会之人享有的权、责、利必须对等。如此,那些分散舆论注意的矿难花絮,才有望真正绝迹。

  (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08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