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一张大红喜报,悄悄贴在了四川省图书馆一楼大厅的角落里。“祝贺田时伟同志在广州亚残会上取得羽毛球亚军。”偶尔会有读者留意到这张不起眼的喜报,凑到面前瞄上一眼。一些好奇的读者向保洁大姐打听这位喜报上的主角,才知道原来这里“藏”着位获奖无数的运动明星。 最温暖的一刹:赛场上扶起对手 12月15日,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羽毛球男子单打站立一级半决赛,田时伟对阵马来西亚选手朱哈里。场外媒体将比赛比作“林丹”和“李宗伟”的对抗。这场长时间相持的比赛中,对手朱哈里为了救一个球扑倒在地,田时伟立马冲到网栏的另一边,将朱哈里扶起。 面对面拼杀的两个人,在这一瞬间肩并肩,手握手。这个简单的动作,感动了在场所有人,观众席上的全体马来西亚观众集体起立,为田时伟鼓掌致敬。比赛后,朱哈里在接受采访时说,本来因为肩伤发作,几欲放弃,但田时伟在赛场上的支撑,让他心中很温暖。 一路过关斩将,田时伟获得羽毛球男子单打站立一级的亚军。这是他第四次参加亚洲残疾人运动会(2006年以前名为远南残疾人运动会),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已经为中国赢来了多枚金牌。今年,他已经48岁了。 最执著的信念:生活就要有滋有味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人,田时伟给人的第一印象很有亲和力。 一岁的时候,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他的左腿严重萎缩。身体的缺陷不曾影响他热爱生活的信念。“我的‘出道’经历比较戏剧性,先参加了健全人的比赛得了冠军,才被选去搞残疾人羽毛球。”田时伟从小就喜欢体育,擅长乒乓、游泳、羽毛球。1988年,他参加了一个省级比赛,优异的成绩带他走向了残疾人体育事业。这些年为了备战亚运会,他付出了时间和汗水,也留下了对亲人的愧疚。2007年全运会,重病的父亲去世。家人怕影响他比赛,没有告诉他。这成了他生命中永远的遗憾。 每周至少打2次羽毛球,喜欢摄影、喜欢HIFI音乐,喜欢旅游,田时伟的业余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因为长期的运动伤病,他有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等苦恼,不过病痛被他当成了自创打油诗的幽默原料。“床前明月光,全身都带伤,半夜睡不着,白天吃不香。问君为何苦,为国升旗苦。”田时伟说,这首诗,是在备战亚运会时,写在训练日记里的,把四川籍的队友们都逗笑了。 最小众的工作:抢救古籍善本 四川省图书馆三楼的特藏部,是田时伟的工作地点。 抢救古籍善本,拍摄缩微胶片,是他干了二十多年也不嫌烦的工作。“把纸质的书籍资料,用胶片记录下来,方便后人查阅。”田时伟的案头,摆放着厚厚的一叠报纸,他要用熨斗将每张报纸烫平整,再按照每天出版的版面整理出来,然后拿到微缩影印机房,一张一张地拍成胶片,最后冲印出来,供读者查阅。 “我是全国第一期参加微缩影印培训的学员,那时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亲手教的。”说起这门手艺,田时伟觉得挺自豪,尽管他的服务对象一般只是少数专业人士。因为工作关系,他也迷上了摄影,出去拍风景大片,都是用的胶片相机。“胶片最真实,不容易被篡改。”说话间,他的注意力落到了摄影记者的相机上,提醒说微缩机的四个灯泡2000瓦,色温有点高。 最甜蜜的生活:球友变成爱人 去年,47岁的田时伟结婚啦。新娘比他小20岁,两人因为羽毛球的缘分,一见钟情。“以前看见人家打球有人给递毛巾、水,很羡慕。如今羡慕变成现实啦。”一说起新婚的妻子,田时伟就笑嘻嘻的。他说现在每天都骑摩托车,送妻子上班,晚上也要去接。下班以后,两人买菜做饭,小日子过得安逸。这次比赛得到的奖金,他也要悉数上交,贴补家用。 说话间,正好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催他去吃午饭。田时伟温柔地汇报说,这边记者在采访。 电话那头,妻子问都说了些什么。田时伟笑了一阵,回答说,问我们俩是怎么认识的。 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赖芳杰摄影刘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