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规划近日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的消息引起外界极大关注,成渝经济区历经“十五”、“十一五”期间的论证和调研,终于在“十一五”即将结束的时候瓜熟蒂落。省政协副主席解洪作为四川省政协“成渝经济区建设调研组”组长,也对此极为关注。22日,解洪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解读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相关问题。
为什么要建?
机遇是成渝经济区发展最稀缺的资源
机遇是最稀缺的资源,机遇总是垂青善于发现和把握的人”,成立成渝经济区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顺应川渝人民意愿,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
成渝经济区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的消息,让解洪十分高兴。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他用了“好事多磨”、“瓜熟蒂落”两个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喜悦。说到成渝经济区的前期调研工作,解洪告诉记者,在国家的规划下,按照四川省委的部署,四川省政协和其他部门一起,从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初开始,成立成渝经济区建设调研组,提供了研究报告和有效的咨询意见。在前些年社会各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四川省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四川省的建议蓝本。
回顾当初提出成渝经济区规划的目的,解洪表示,当时就是想要抓住机遇,“机遇是最稀缺的资源,机遇总是垂青善于发现和把握的人”,成立成渝经济区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顺应川渝人民意愿,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经过广泛科学的调研和论证,最后,成渝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并顺利进入了“十二五”规划之中。
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是大势所趋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和增长潜力极大的区域,具有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条件。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符合国家总体战略,顺应合作发展潮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解洪介绍了“成渝经济区建设调研组”前期调研的情况,并指出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和增长潜力极大的区域,具有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条件。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符合国家总体战略,顺应合作发展潮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为国家战略调整开创新局面。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做出了从主要依靠外需拉动,转向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的重大战略调整,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发展时点上,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开创新局面。
二是为西部大开发注入新活力。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托成渝经济区的资源条件、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生态环保的绿色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现代服务业,不但能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而且将为我国下一轮经济高速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是为西部大开放开辟新途径。以大开放带动大开发,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必然选择。按照充分开放的要求,在继续扩大东向、北向和西向开放的同时,顺应我国加强与东盟、南亚合作的大趋势,突出南向开放,努力开辟便捷的出海通道,将为西部大开放开辟新途径,根本改变西南地区乃至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是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构筑新屏障。成渝经济区地处长江上游,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把成渝经济区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将与川西北水源涵养地和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地相配合,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构筑新的有效屏障。
五是为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增添新柱石。成渝经济区是国家战略要地,拥有丰富的水、钒钛和天然气等战略资源,具有较强的重大装备制造能力和科研力量。加强成渝经济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壮大内陆工业基地,带动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为确保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增添新的可靠柱石。
六是为小康建设惠及民生创造新空间。惠及民生、以人为本也将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作用。通过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让成渝地区各族群众,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在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提供丰富的公共服务,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如何定位?
成渝经济区应当成为我国新的重要增长极
成渝经济区的总体功能可定位为:国家新的重要增长极。其主要内涵是:引领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核心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国家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试验区,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国家总体战略部署,顺应合作发展的时代潮流,立足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成渝经济区的总体功能可定位为:国家新的重要增长极。其主要内涵是:引领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核心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国家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试验区,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应当成为引领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核心区。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已在整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经济总量超过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具备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条件和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依托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通过全面的区域合作,更加突出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等新兴经济体的开放,变体制阻碍为体制推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开放滞后为充分开放,变技术跟踪为自主创新,成渝经济区完全有条件成为引领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核心区。
应当成为现代产业集聚区。经过本世纪头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四川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经验更加丰富,奠定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托自然资源、经济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培育和形成名牌产品、明星企业和优势产业链,努力建设现代产业的聚集区,增强区域
核心竞争力。
应当成为国家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试验区。成渝经济区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别明显。抓住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努力破除体制障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差距,将从扩大有效需求和增加要素供给两个方面释放巨大的增长潜力,在我国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应当成为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成渝经济区既是重点开发区,又承担着维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成渝经济区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发达、适宜人居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既是实现成渝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有利于加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西部地区提供科学发展的成功模式。
怎么建设?
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发展应与“十二五”规划有机结合
成渝经济区规划要和“十二五”有机结合,使规划更趋完善。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成渝经济区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怎么走、如何发展,则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对此,解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成渝经济区规划要和“十二五”有机结合,使规划更趋完善。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到微观规制,要形成一套科学、有序的规章制度。要不断地丰富完善内容,使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实施建立在科学规范的制度框架下,保证有序有效的推进。要进一步细化落实规划,让规划细化的过程成为体现科学发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去认知、感悟和把握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实质。在交通、通讯、能源、水利等硬环境上,要充分保障商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要素充分流动。要更加注重软环境打造,政府要建立高效、便捷、有效的联席协调机制,也要加强民间合作,实现川渝两地新的整体形象塑造和竞争力提升。
解洪还特别强调,顺应发展潮流,把握时代趋势,特别是要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通过有机整合资源,努力实现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拓展市场、合作发展,推动形成一种好的氛围,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包容发展,实现合作竞争、形成发展合力,做到1+1>2,在超越自我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跨越。
华西都市报记者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