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0版:巴蜀·热快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12月21日 ] -- 巴蜀·热快报 -- 版次:[ 030 ]
网友:获奖散文“的地得”没搞醒豁?评委:现代语法“模糊学”不用修改
2010-12-21
作家张佑迟对网友挑刺很淡定

  近日,泸州和部分国内大型网络论坛掀起一股旋风。一篇在泸州本土文化论坛有奖征文中获得一等奖的散文作品,因“的、地、得”和标点符号用法引起争议,被网友视为“幼稚体”。

  面对网友的议论,作者张佑迟认为: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传统语法也在不断地向多元化和模糊化发展。用老眼光来看待语法的发展变化不符合现实。

  征文获奖“的地得”惹祸?

  今年10月起,泸州蜜蜂文化论坛发起有奖征文活动。经过评选,泸州作家张佑迟的千字散文《母亲河》获得一等奖。

  评委认为文章以情感为线,以时间为序,撷取童年和青年时代在赤水河边的片段回忆,表达对故乡和母亲河刻骨铭心的爱。浓墨重彩的修辞,显示了情景交融的流利意境。

  征文评选结果公布后,部分网友对文中“的、地、得”的运用提出质疑,并认为文中还存在标点符号运用不当的问题。

  网友举例说:文中“赤水河就这样忠心耿耿的陪伴我两年。”一句,正确的应该是“赤水河就这样忠心耿耿地陪伴我两年。”文章中人物引用人物原话,应该用冒号和引号,否则容易引起歧义。

  “作者是一位作家,曾经当过编辑,却写出了这样经典的散文,而且居然获奖了?”网友质疑:“这样的文章获奖,我们的学生以后如何过文字关?”

  获奖作者观点碰撞“的地得”

  65岁的张佑迟是泸州人,退休前是新疆巩留县史志办公室主任、主编,新疆作家协会会员。

  “我在《作家》、《散文》等非常严

  肃的杂志上发表文章30多篇,有的还被入选了伊犁师范学院课外读本,编辑过200多万字的地方志。我会不知道‘的、地、得’和标点符号的用法?”昨日,张佑迟表达了自己对网络争议的看法。

  张佑迟认为,语法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和“地”相互通用的现象非常普遍。标点符号的简化运用,在当代大师的作品中也很常见。“按照部分网友的说法,那在文学作品中引用网络语言更是一种错误了?”

  本次部分评委认为,现代汉语淡化和简化了一些传统语法中比较严格的规定,运用起来更自由,更方便。有关专家也曾提出过,“的、地、得”的用法可以被淡化。现代汉语语法逐渐采用了“模糊学”的规律,凡是能讲过去的,都不用修改。不必对获奖文章吹毛求疵。文/图柯江红华西都市报记者陈章采

  网友挑刺

  1,船儿在河里缓缓前行,船底便发出潺潺的水声,那清澈的河水不断的(地)亲吻着船沿。

  2,花开花落,春去秋来,赤水河就这样忠心耿耿的(地)陪伴我两年。

  3,船老板见我们挑着一箱一箱的书很不高兴,说,(:)你们吃书?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