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12月20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12月20日 ] -- 要闻 -- 版次:[ 006 ]
百人吟唱童谣 重温久违记忆
2010-12-20
活动现场,倡议保护成都童谣
媒体聚焦
感动落泪

  比昨日阳光更温暖读者和网友的是:

  昨日,阳光给力,一扫前日的阴冷。由华西都市报和锦江区妇幼保健院医疗管理集团共同主办的“摆龙门阵,唱老童谣——成都童谣吟唱秀”在三圣乡爱视界电影农庄举行,近百位成都市民欢唱老童谣,32名选手登台表演,现场没有紧张的氛围,没有激烈的竞争,更像是一群热爱童谣的朋友们的聚会。

  一首首老童谣,把大家带回了过去的时光,无论是古稀老人,还是青春少年,都享受着这样一份难得的纯真和快乐,大家也希望把保护老童谣的心声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参与传唱、保护成都童谣。

  镜头一 新颖

  边唱童谣,边做游戏

  “当当当,哪个在我的林头砍桩桩?”“是我!”“砍来咋子(做啥)?”“编筛筛!”“筛筛编来咋子?”“筛米米!”“米米筛来咋子?”“喂小鸡!”“小鸡喂大了拿不拿给我吃?”“你给我担三挑水,我给你留个鸡腿腿!”……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不少人都玩过,可是游戏前的这段童谣,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9岁的周若寒和妈妈搭档,地道的成都话,声情并茂的表演赢得观众和评委们的心,最后小姑娘以最高分获得了“童谣吟唱秀”的第一名。

  “童谣配合游戏,是小朋友们很喜欢的形式。只要有空间、有时间,小孩子们会自己创造出很多游戏和童谣来。”本次活动评委、省民俗学会副会长袁庭栋说。

  镜头二 热情

  75岁老人,两度登台

  75岁的李仲师可谓“现场最繁忙的参赛选手”。舞台下,他言传身

  教,亲自教现场的小朋友说童谣、唱儿歌,还带着其他参赛选手做童谣游戏。赛前讨论时,李大爷就主动请缨,走上舞台分享了自己对童谣的美好回忆,并且按捺不住热情,吟唱了两首自己的参赛曲目,赢得了在场观众阵阵掌声。

  正式比赛时,李大爷再次登上舞台,手里拿着一根绑着白纸片的木棍作为道具,吟唱了一首名叫《白蝴蝶》的童谣,博得了观众和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张大爷在台上忘我表演,迟迟不愿下台,恨不得将自己知道的童谣全部演唱给观众听。

  镜头三 回忆

  一首童谣,几多记忆

  “蚂蚁儿、蚂蚁儿来来,大哥不来小哥来,吹吹打打一路来……”76岁的张一岭大爷如今已是儿孙绕膝,但听到这首熟悉的老童谣时,童年时的那一段段记忆仿佛就在眼前:“抗战时期,日本飞机轰炸盐市口,我家和许多亲戚疏散到营门口许家祠外婆家。这些童谣就是那个时候外婆教我的。”张

  大爷说,外婆一句一句地教他唱童谣,还给他讲故事,有时他和小伙伴们还一起唱着童谣做游戏……

  “抓一只蚂蚁,让它背上驮着一片树叶,慢慢爬,小伙伴们就一起唱:牛儿牛儿快耕田,妈妈给你二百钱,拿回去,打油盐……”张一岭大爷边唱童谣,边比动作,快乐的神情仿佛还是那个要外婆哄着的孩子。他的回忆引起在座的老成都们的回忆,不仅跟着他唱起童谣,还一起比划着动作。

  镜头四 惊喜

  同名选手,同台出现

  “有请23号选手曾桂芳登场。”主持人话音刚落,现场有两位参赛选手齐齐站起身来,准备登台比赛。

  “你也叫曾桂芳?”其中一位大娘指着另一位大娘,又惊又喜地说。

  原来,今天比赛现场来了两位曾桂芳,她们同名同姓,甚至连年龄也差不多,怪不得在主持人念到名字时一同起身准备登场。

  “能在这样一个有意义的比赛中,遇到跟自己同名同姓的人,是一

  种难得的缘分。”曾桂芳说,“希望那些有哲理性的童谣,能够融入到幼儿教学之中去,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另一位曾桂芳则在台上一展歌喉,为观众倾心献唱了一首老童谣,赢得了现场一阵欢呼。

  镜头五 感动

  想起往事,潸然泪下

  昨天的舞台上,不仅有欢声笑语,还有因为感动而落下的泪水。“80后”姑娘李婷,在台上回忆了汶川地震中自己朋友的亲身经历,不由得落下了眼泪。她用颤抖的声音唱起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世上只有妈妈好》。

  另一位参赛选手余学慧,唱起父母教给自己的童谣,也忍不住流下了泪水。“唱起这些老童谣,我就想起了过去的岁月,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和父母在一起的那些日子。”余学慧一边擦拭着眼角的泪水一边说。

  华西都市报记者黄越李和见习记者阳虹钰吴翠峰摄影刘亮

  现场花絮

  “导游小翠”

  “婆婆、大爷,你慢慢上车哈!”“你们要不要去卫生间呢?”昨日的童谣吟唱活动,记者吴翠峰负责全程陪护参与者,她把整个团队当作旅游团来带,俨然成了个导游。

  一大早,她就一一核对名单,组织大家上车。9点准时出发,“大家好,我是小翠,各位婆婆、大爷有事尽管叫我哈。”她的乖巧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车上一位婆婆兴致勃勃地提议“导游”给大家表演个节目,小翠也不扭捏。她清清嗓,唱了一首《小城故事》,“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不少婆婆也跟着唱了起来,还打起了拍子。车窗外阳光明媚,吴翠峰也得到了“导游小翠”的称号。

  帽子里拿出童谣

  昨日上午10点半,活动已经进行了半个小时,一位70多岁的大爷手拿《华西都市报》赶到现场,询问工作人员能不能现场报名。在得到肯定答复后,他松了口气。

  这位大爷叫文明渊,家住双流县新兴镇,他在报纸上看到活动报道,专程从家里赶来参加。

  轮到文大爷上场吟唱童谣了,只见他右手一抬,摘下头上的帽子,从帽子里拿出来一张纸,开始吟唱。原来,这是他专门整理的童谣,6首童谣工工整整地写在信笺纸上,文大爷吟唱后,将这份精心准备的“礼物”送给了华西都市报。

  一老一少耍得欢

  活动现场,75岁的李仲师大爷带来一些游戏童谣,可以“一边说起一边耍”。这些游戏吸引了9岁的小女孩周若寒,两人在一旁就耍了起来。

  “赶场,赶场,赶到张家大瓦房,不杀猪,不杀羊,杀个耗儿过端阳……”李大爷念一句,就绘声绘色地给小若寒讲当年的场景,那时人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端阳就是端午,那时的端阳热闹得很哦!我们又赶场又吃得好,哈哈……”李仲师边说边笑。

  随后,他们耍起了抓强盗的游戏,“点点窝窝,米米托托,猫儿吃水,牛儿过河……”说着,李大爷把左手窝起来,小若寒的食指抵住李大爷的掌心,“一风不要,呸;二风不要,呸;三风抓到大强盗!”小若寒的手指来不及逃,被李大爷抓住,两人开心地大笑起来。

  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彭娅兴记者卢丽嘉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