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6版:中国·华西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12月20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12月20日 ] -- 中国·华西评论 -- 版次:[ 016 ]
否认“泄题”是否自欺欺人
2010-12-20

  □张海英(北京教师)

  12月18日,下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开考,北京约25万考生参加考试。此前,网上发帖内容显示,在开考之前四、六级考题答案已“泄露”,教育部表示,不存在考前泄题。所谓“泄题”,是个别不法分子在考后利用互联网技术漏洞捏造而成的。(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2版)

  有关四、六级考试“泄题”现象,近年几乎每年都能看到“泄题”传闻或丑闻。对于“泄题”现象,舆论披露了多个案例,包括司法案例,教育部门也通过建立诚信档案等办法来应对泄题。今天这个公开否认,多少让人不可思议。

  教育部门不止一次认为有人修改帖子致泄题假象,2008年就得出过这样的结论。但这又如何解释广西四、六级试题泄露案5名教师受法律制裁呢?如何回答“开考5分钟网上现题”舆论之问呢?该如何面对那些调查揭露泄题丑闻的媒体呢?

  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存在个别不法分子修改帖子致泄题的假象,以图营造泄题氛围,通过卖假答案达到诈骗钱财的目的。但泄题现象不但过去出现在自考中,也出现在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中,英语考级就能完全杜绝吗?似乎让人难以置信。尽管包括英语考级在内的许多考题,都属于国家秘密,但现实中频频发生的泄题事件,还是让人对一些考试保密工作产生质疑。

  据《新闻晚报》报道,18日上下午分别进行的四、六级考试期间,均出现泄题事件,其中四级考试进行20多分钟后,多个网络论坛上就已直播起事后证明准确无误的答案。试问,教育部该如何解释这一事实?难道也是有人利用网络漏洞致泄题假象?这样的说法显然难以服众。

  在我看来,教育部门公开否认泄题问题,不但对社会正义是一种伤害,而且也伤害了那些举报、揭露泄题的公民和媒体,反而给泄题者创造了更广阔市场,同时也麻痹了打击泄题的相关职能部门。如此,泄题不仅不见解决,还有可能愈演愈烈。

  最近,关于“发改委限价致食用油企业停产”的报道,发改委公开否认之后,《第一财经日报》《华夏时报》都发表声明,称报道属实。这种对质让我们看到,媒体和公职部门之间越较真,真相披露才能越充分。那么,针对教育部门否认泄题,是不是也要有媒体、有知情者站出来揭露真相、拿证据“当面对质”呢?

  或许用不着有人出来公开对质。因为就目前揭露的多个泄题事实,教育部门就难以自圆其说。唯有承认泄题,或才能更为重视,才能找出根治之“药”,反正可能变成自欺欺人的游戏,损伤教育部门公信力。

  本版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本版热点评论由本报与新浪每日评论共同关注http://news.sina.com.cn/opinion/index.shtml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