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明年信贷收缩已成定局。其实,本月初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传出宏观调控的未来方向,“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这意
味着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专家预计明年信贷投放量将有所缩减。
信贷收缩的情况下,原本就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该怎么办?对投资者而言,预期中的流动性紧缩,也使得二
级市场盘整向下。种种不利情况下,中小企业与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本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华西证券总裁杨炯洋。这也是由泸州老窖控股后,华西证券管理层首次接受媒体采访。
“我们预计,在信贷紧缩的背景下,投行,特别是拥有直投资格的投行,将获得中小企业的欢迎。”出身投行的杨炯
洋,毫不掩饰野心:“我们的目标是,将华西证券打造成为一流投行,进入国内业界前列。”
手握巨资瞄准中小企业
2004年,在证券市场颇有名望的胡关金从国信证券转战华西证券。从那时起,华西证券便想做大投行。曾任国信证券投资银行总部常务副总裁的杨炯洋等国内投行业骨干人物,追随胡关金转战华西证券。同年8月,华西证券获得保荐人资格。次年,其投行规模达40余人,这也是华西投行历史上鼎盛的时期。
然而此时,由于公司股权不明晰,投行业务开展受到影响,大量人才流失。时光荏苒,虽说历尽坎坷,杨炯洋却仍坚持着,要做大华西证券投行业务。
“我要强调一点,华西证券是具有直投资格的。因此,我们的定位并不是简单的投行,而是与这些优秀的公司形成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培训、辅导他们上市,来帮助他们借助资本市场,来做好经营、来做大做强。”
杨炯洋告诉记者,四川虽然地处西部,但并不缺好项目。目前华西证券已与四川省各市、州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从而积累了大量的优秀项目。特别是华西投行下一步,还将开展与银行合作的新业务模式,在双方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拓展银行信贷业务。
“我们目前的投行团队是由国内、国际主流投资银行的高素质精英人才组建而成,具有丰富的项目执行经验,从业经历卓有成就。公司在投行方面采用一流的薪酬和激励机制,也愿意以特殊机制来加强吸引力。”作为投行出身的总裁杨炯洋,他对投行业务的偏爱可见一斑,“我们既有良好的项目,又有一流的人才。华西投行会争取在3年时间里,进入全国前20名,5年内进行前10名的行列。”
借力大股东修复品牌
由于种种复杂的博弈关系和利益纠葛,华西证券曾因此错失了一些良好的发展机会。不过,泸州老窖的入主,终于使公司获得改变的契机,借以修复了公司品牌和口碑。
2007年,经过一系列股权转让之后,泸州老窖成为华西证券实际控制人。大股东缺位达两年之久的华西证券,终于迈上了正轨。
3年后,曾历经坎坷的华西证券,已重新崛起。经纪业务方面,公司推出了“华彩人生”品牌,受到欢迎;投行方面,已组建起高度专业的团队,承揽到一批优质项目,上升势头强劲;今年初开始推出的“融诚”、“锦诚”系列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受到市场追捧。
短短3年间,华西证券取得如此长足进步,这是怎么做到的呢?“2007年之后,由于大
股东将企业经营、管理的良好经验带入华西,使公司得以抓住了良好的市场机会。此外,监管部门等各方面都给予了有力支持。”杨炯洋称,“(大股东)尊重人才,将现有的专业人才留下来。在公司治理方面,也按照证券行业的规则和规律来办事,并没有在薪酬、用人方面进行限制。”
对未来,公司又有什么打算呢?“把公司发展成为盈利能力领先、风险管控有效、市场品牌一流和极具市场竞争能力的全国性证券公司。”谈到华西证券的未来,杨炯洋神采奕奕。“公司正在申请增资扩股,下一步净资产将达到60亿左右。可以这样说,公司正朝着成长为市场品牌一流、盈利能力领先、风险管控有效、竞争优势显著的全国性证券公司这一目标坚实迈进。”
□记者手记
坚持
低调、务实、细致,有业内人士如是评价杨炯洋。
或许正是缘于这种低调,杨炯洋在面对记者时,更乐于谈到的,是其为之奋斗的。
华西证券,其为之奋斗的投行业,却很少谈及自己。旁敲侧击中,杨炯洋的个人经历隐现。
上世纪80年代,老家湖南的他,来到成都,在西南财经大学读了本科、研究生。90年代,他去了深圳,其后进入国信证券,开始投行生涯。就这样,10多年过去后,杨炯洋没有离开过投行业,先是在国信证券,后到华西证券,一路做下来,坚持着自己的投行理想。
从2000年组建起,10年间,华西证券经历了好几任大股东换位。特别是2004年起,华西证券的发展之路坎坷不平,直到泸州老窖入主。如今,华西证券已重新崛起。然而,和杨炯洋一起来到华西证券的投行人,只有他还在坚持着。
“员工将他们的黄金年龄,最好的岁月,都给了华西证券,华西证券也要令员工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能够体面的生活。”
“大家对我有一种信任,这种信任,比金子还要珍贵。”谈到自己为何坚持留在华西,杨炯洋如此说。而我想,这种坚持,将使杨炯洋带着华西证券,走向更好的未来。
华西都市报记者朱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