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水,因为锦江,因为闻名于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我们的四川盆地和成都才被称为‘天府之国’,所以作为成都人和来到成都的外地人,都应该复兴成都的锦江文化。” 昨日,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学顾问、文化学者,被称为“巴蜀怪才”的魏奉明,一身红色对襟长袖唐装打扮,走上成都图书馆周末公益讲座,从历史学和城市发展史的角度,提出“成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花园城市”的论点,为成都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定位找到了新的坐标。他还从百花潭摆到望江楼,再聊到“湖广填四川”,以及成都人的噻话文化,让现场的“老成都”们大饱耳福,笑声不断。 “西为禁地,东为沃土,南为供祠,北为寒地。”一开场,魏奉明首先 从成都的东西南北开始讲起。他故意提高嗓门,“老成都的布局与周易有关,这西边自古就是禁地,八宝街、宁夏街都是关犯人的地方。”停顿片刻,魏奉明继续讲道,成都东边则是沃土,又叫做“东池”,即如厕的地方,古代的士大夫所建方便之地都选择东面,这里也是过去的集镇重地。至于南面,则被称为“供祠”,南为火,因此这里有诸葛亮的祠堂。而说到北,那就是“寒地”了,北为水,历代都是最不闹热的地方,交通也不方便。 现在,春熙路已经成为成都最有代表性的标志性路段。“有人说,春熙路是成都第一路,这个观点我不赞成。”魏奉明给出了他的解释,春熙路只能说是成都第一商业路。“要说成都第一路,非宏济路莫属,说起宏济路就不得不说九眼桥,最早九眼桥就叫宏济桥。”摆到兴致盎然,魏奉明捋了捋衣袖,“成都的街道都是对联,都是诗词,不相信我就给大家念一下:望仙桥,迎仙桥,送仙桥,桥桥相望;春熙路,龙舟路,致民路,路路相通。还有大慈寺,笔帖寺,静居寺,寺寺有福;王爷庙,五仙庙,温祖庙,庙庙燃香。另有状元街、将军衙门携手相望,统称文武路…… “湖广填四川一说是民间老百姓的误传,是坊间对张献忠入川屠城不满的发泄。”魏奉明说,“湖广填四川”是一个特定的称谓,当时的确从湖广迁徙了移民入川,但只是少部分,这个“填”最多只能理解为补充式的“填补”。成都周边除了洛带、金堂等偏远的乡镇外,目前四川保留湖广习俗的地方并不多。“四川沃野千里,丘陵很多,当初移民到川的外来人口,大多选择在川内偏远的地方生活。”对于现在仍有不少上了年纪的老四川认为“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魏奉明认为,当时四川人口减少,应该是战乱和瘟疫共同造成的,“张献忠在川只有几年,无疑成为了清初四川人口锐减的‘替罪羊’”。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蕾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