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版:互动·成都@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12月19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12月19日 ] -- 互动·成都@版 -- 版次:[ 015 ]
“过年回家我要给乡亲们写春联”
2010-12-19
马启科在写书法

  成都理工大学研一学生马启科自幼练习书法,写得一手好字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一些人:他们默默无闻,却身怀绝技,让人刮目相看;他们不是明星,没有闪光灯追逐,却依然星光四射……华西都市报特别推出“牛人在身边”栏目,请“眼睛尖”的你搜寻并推荐身边的各种“牛人”,你可拨打华西热线 028-86969110,QQ130069110,电子邮件hxdsb86969110@gmail.com,短信13880035050推荐。

  每天中午休息时间,马启科都会回到宿舍,摆好笔墨纸砚,开始写字。从柳公权、颜真卿的楷书,到王羲之的行书,经常一写就是几小时。

  自从6岁那年看到大伯挥笔书就的春联,马启科就爱上了书法,从此开始练字。

  如今,马启科是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的研一学生,书法已渐渐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他说,“过年回老家还能给乡亲们写春联”。

  小时候春联勾起的书法梦

  马启科是广元市青川县人。小时候,每年过年,马启科最高兴的就是帮家里人贴春联,“就是觉得那些红纸上写的大字很好看”。

  6岁那年,在外地当教师的大伯回家过年,写得一手好字的大伯挥笔写了一副对联,遒劲有力的笔法印在了马启科的心中。那个春节,刚上小学的他,缠着大伯练了好几天的字。后来,他就开始自学书法。

  当时,马启科就读的小学有一位书法过硬的老师。上4年级时,马启科主动向老师求教,练习柳体(柳公权楷书)。师生二人经常在午休时间一起练字,渐渐地还吸引了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在学校掀起了一股书法热。

  第二年,广元市青川县曲河乡组织了小学生书法大赛,马启科获得了第一名。这件事对马启科是极大的鼓励,当时,他的志向并不高远,只是希望有一天也能为家里写春联。

  长大后几天不写心里发慌

  初中三年,马启科仍坚持练习,从柳体逐渐到颜体(颜真卿楷书),他的技法也有所提高。但由于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有时候他也很困惑,不知道自己写得到底如何?这个担忧最终在高中得到解决。

  初中毕业后,马启科进入绵阳南山双语学校学习,学校里教书法课的龚晓斌,成了他的专业老师。

  在龚晓斌的指导下,马启科开始练习行书,从保存王羲之字体字数最多的《圣教序》开始,“当时我以为写得快就叫行书”。在老师的指导下,马启科渐渐地对行书的精神有所领会。每天中午,他都到书法室和老师一起练字,坚持了整整3年。

  现在,龚晓斌已经是绵阳书法家协会主席了,马启科还是不定期地带上作品到绵阳拜会老师,让老师指点。一位书法家说过,书法有3个层次,一是工匠式写字,二是稍有艺术性的书法,三是人笔合一的境界。马启科说,他只是刚进了这道门,以后的路还长着呢!

  现在,书法已成为马启科生活的一部分。最长的一次,他连续站着写了19个小时。他说“写字一点也不会累,几天不写心里还慌”。

  申请基金让家乡小学开书法班

  2008年,马启科成为成都理工大学书法协会会长,经常有慕名而来的同学向他求字。

  2009年寒假,马启科再次产生了想给家乡人写春联的愿望,当时是5·12地震后的第一个春节,马启科组织了一批志愿者一起来到青川,为老乡们写春联送春联。看着自己写的字贴在别人家的门上,马启科心里乐开了花。

  2009年暑期,马启科通过学院申请到李嘉诚基金,为他曾就读的家乡小学购买了50套笔墨纸砚、字帖等书法用品,让学校开了一个书法兴趣班。

  马启科说,写字是一种心境、一种生活方式,再过1个多月,他又能回去给家里写春联了。

  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彭娅兴(图由受访者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