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7版:文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12月17日 ] -- 文娱 -- 版次:[ 027 ]
“电子囚笼中的卡夫卡”震了孟京辉
2010-12-17

  地铁里书写“现代聊斋”

  科幻作家韩松告诉你《地铁》的另一个世界

  成都前不久加入了地铁都市一族。在感叹生活提速的同时,作家韩松独辟蹊径,将人性放在一个类似实验室的极端场景里进行考量。这本中国首部以地铁为主题的小说集,日前由“科学松鼠会”策划出版。

  ▲人物点击:

  “第一次坐地铁开始,我就感到地铁给我带来的强烈的感官和思想的冲击,它不只是速度更快的交通工具而已,它是另外一个世界。”近日,韩松的中篇科幻小说集《地铁》由“科学松鼠会”创立人姬十三策划出版。这部中国首部以地铁为主题的小说集,用诡异的笔调描摹出不可思议的种种场景,荒诞之中又透露出对人性和未来的深沉思虑。孟京辉则认为“《地铁》散发出一股技术时代的妖风,它像一个新鲜、生猛而痛苦的幽灵。”昨日,华西都市报联系到作者韩松以及该书策划及编辑。

  关于《地铁》:堪称“技术时代的聊斋”

  《地铁》是一本小说集,收录5个中篇。该书特约编辑、科学松鼠会会员姬少亭对华西都市报记者表示,该书堪称“技术时代的聊斋”,而文中表现出来的荒诞孤独的感觉也让很多人将之联想成“电子囚笼中

  的卡夫卡”。

  该书到底有多“见鬼”?《末班》的主人公是一个即将退休的小职员,终日两点一线。一日,他乘末班地铁回家,发现,除他以外的所有人都昏迷过去。一些小矮人自地铁隧道深处走来,将乘客一一放入大玻璃瓶带走。更奇怪的是,第二天,此事竟然无任何人提及。而在《惊变》中的地铁,竟然不会像往常一样靠站,而是一直疯狂向前行驶。编辑姬少亭总结道,“这本书可以看成是技术时代的社会寓言。作者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的反思,都埋藏在这部看似荒诞的小说里,它有点卡夫卡的味道。”该书的责编杨越江对华西都市报记者透露,“其实这两篇应该算是所谓最正常的一篇了。从第三篇开始,你开始恍惚了,现实和异世界的通道被打开了。所以,我们一直认为,这本书是有阅读门槛的。”

  科幻小说其实关注的都是人性

  值得注意的是,《地铁》虽然被归为科幻类作品,但它并不像众多科幻作品那样,有很神秘的技术名词,更多强调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思考。比如,在《惊变》中,韩松写道,“他又想到了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异状的事件发生,也许,此刻经历的才是真实和正常的吧,笼罩着列车的黑暗,的确是恒长无边的,而这本就是每个人身边的现实……”

  该书总策划、科学松鼠会创办人姬十三这样评价该书,“如果把《地铁》仅仅看作是一部科幻小说,那就太低估了它的价值。它实际是

  上以科幻的形式,去反思以技术为象征的现代社会与人的心灵的关系。所以这本书不是只适合小众科幻迷读者,而是适合所有爱好文学关心人性的读者。”

  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张杰

  韩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小说等著作十余部,其中大部分为科幻文学作品。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宇宙墓碑》、长篇小说《2066之西行漫记》、《让我们一起寻找外星人》、《红色海洋》等。

  □对话韩松

  地铁思考“令我恐惧而孤独”

  华西都市报:你为什么会对地铁有这么多灵感?

  韩松:地铁是象征着都市文明和现代社会的一个符号。这像极了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大家都被巨物挟裹着向前,没有喘息的片刻。汽车或火车,乘客还能与外界有着某种联系。而地铁像一个电子囚笼,并掌控着乘客当下的不可知的命运。这些想法令我恐惧而孤独。

  华西都市报:何时开始创作科幻?韩松: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读初三,突然觉得宇宙很神奇。我写了第一篇科幻小说是熊猫去太空旅行的短篇,还在报纸上发表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开始集中以地铁为主题创作,至今已有近50万字。

  华西都市报:你不是职业作家,而是一个职业媒体人,都什么时间写作?

  韩松:一般都是凌晨四点到六点写作。靠写科幻作品养活不了自己。不过从事自己的正职工作,对写小说也有好处,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正好可以是创造的灵感之源。而且不把写作当成饭碗,就比较纯粹。

  华西都市报:你理想中的科幻小说是什么样子?

  韩松:用通畅简洁的语言,设置最具陌生感和未来感的场景,探索宇宙之秘、反思人性堂奥。之所以场景要最具陌生感,是因为往往人性在最极端的境况才会暴露出来。

  华西都市报:你最喜欢读什么书?韩松:我喜欢三岛由纪夫、村上春树,他们对生命的无常感受的捕捉和表现,做得非常细腻和到位。至于喜欢的科幻作家,有乔治·奥威尔(《1984》)和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实验室》)。

  华西都市报:你是有意学习卡夫卡吗?

  韩松:这倒没有,虽然我很喜欢卡夫卡的作品,我最初创作这些小说的时候,还没有认真读过卡夫卡。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