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火锅 你知道吗,现在的火锅大多是“化学锅”!日前,南京记者调查发现,火锅飘香剂、辣椒精和火锅红几近“泛滥”,不少火锅店就是在使用添加剂来糊弄消费者。 (12月15日《扬子晚报》) 广州日报一评: 食品安全问题,一再挑战国人的心理底线,让人意识到,没有最毒的食物,只有更毒的食物;没有最坏的商人,只有更坏的商人。同时,这些商人与他们制造的食物,也为普及化学知识发挥了作用——三聚氰胺、苏丹红、火锅红……这些新名词,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连不识字的人也懂得这些化学物质的性能。 “化学火锅”首先是拿普通消费者进行实验的。因为,“化学火锅”成本低,大部分餐馆不收底料钱,颇受追求“物美价廉”的顾客欢迎。但这样的理解只是从食品的毒性来考量的。鉴于商人都有为了营利而不择手段的冲动,因 此,食品问题的真正杀伤力,无疑来自监管部门的失职。从“化学火锅”问题来看,职能部门的责任无疑也被做了“实验”,实验的结果是:不合格。 管食品的职能,居然还是归属不清,食品安全想不出问题,我看都难! “化学火锅”的出现,再次对食品添加剂问题敲了一记警钟。而且,每一起添加剂事件的曝光,都会重创甚至摧毁一个产业。可见,挽救企业,维护公众健康,再严厉的法制与监管手段都是值得的。因此,我认为,法律不妨规定:在食品中添加任何有害人体健康的化学添加剂,都要按投毒罪或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 (椿桦) 华西都市报再评: 2008年,江苏淮安市电视台连续播过一则公益广告。一位男子提着一篮子菜说:“这菜篮子干净,老百姓的餐桌才干净,愿天下所有食品行业的经营者都要讲道德,讲良心,讲责任。”他叫孙焕平,在淮安市某菜市场卖菜。戏剧性的是,他曾经卖过“黑心菜”——一种双氧水泡过后显得又白又亮的脆豆腐干,后来良心发现,转而成为道德楷模。 然而,我们无法期待食品行业的每个人,都是有良知的孙焕平。原因很简单,“黑心菜”之后,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等等,依次为我们这个社会耳熟能详。 “化学火锅”,似乎发端于南京,就像地沟油最早被曝光也是在外地 一样,但笔者认为,本地的食品监督部门近期需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通过彻查,解答这个悬疑——无论结果怎样,才能被视作一种负责的表现。 食品监督,归属不清,这是众所周知的痼疾。食品安全处罚不力,则是另一硬伤。举个例子,地沟油沸沸扬扬了一段时间之后,本报有位记者日前在微博上透露:在距离报社很近的一家餐馆附近,他曾亲眼看见老板和小工掀开地下井盖打捞地沟油…… 无数事实证明,整顿食品安全,仅靠个人的良心或隔靴搔痒般的处罚,都无济于事。树立食品市场的法治观念,的确需要一场根本性的革命了。 (贾知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