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最具品牌价值的房地产年度综合大展和全球三大房地产专业会展之一的2010第十二届CIHAF中国住交会,10至12日在深圳开幕,云集国内众多大牌房地产企业。本届住交会以“责任、创新,地产的可持续之道”为主旨,见证后全球金融海啸时代中国房地产业的深刻调整;在“十二五”开启的关键年份,梳理中国房地产业领导力品牌和未来发展引擎。并汇集最为鲜活的房地产产业链力量,搭建了由区域规划、城市运营、土地推介、房地产开发、房地产投融资、建筑商、部品商、服务机构等各界力量参与的房地产产业链全景展示的交易平台。 冯仑: 建立体城市解决交通拥堵 住交会论坛上,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又一次阐述了他的立体城市理念,并且表示立体城市可以很好地解决交通拥堵等问题。冯仑表示,我们现在城市在多方面造成了生活不舒服:第一是交通不方便;第二是空气越来越不好;第三是就业跟居住两分离;第四是生活开销越来越大。面多这些城市问题,冯仑再次抛出了他一年前在哥本哈根提出的立体城市。 “我研究了41个城市,在41个城市的土地上发现一平方公里能够住几十万人。现在中国的密度不够,北京一平方公里按大城区概念不到1的容积率,小一点也就是1的容积率。容积率这么小对于土地太浪费了。”冯仑介绍:立体城市的研究就是着眼于一些体系问题研究出一些模型,就是一平方公里到底一个人占多大的空间?就业跟生活怎么平衡,能源怎么平衡,交通怎么解决?另外口袋里的钱包和幸福怎么平衡,在口袋里的钱包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怎么换取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冯仑表示:“立体城市就是把这样一些数据和这样一些背景以及人类历史上的思考、所有的智慧结合起来,于是我们就提出这件事情必须做,而且只有一种方法,就是立体城市。” 任志强: 立体城市将为中国建筑“筑梦” 在住交会的论坛上,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表示,我国目前整体的建筑密度还很低。在政府不主动肩负节能环保任务时,开发商正在推动政府前进。同时,他明确表态支持冯仑提出的立体城市概念,认为立体城市可以真正地为中国建筑“筑梦”。 今天开发商拼命想办法推动政府用最集约化的土地进行立体城市建设,比如冯仑先生一直讨论如何在一平方公里内建设立体化的城市。为什么今天很多人到现场来支持和帮助冯仑先生做这样立体城市的宣传,很重要的是表明我们的态度,作为开发商我们努力从节能环保以及土地资源的重新利用上下功夫。今天房地产协会、商会、团体在不断推动节能环保问题、土地资源再利用问题,拼命地想从现有的土地资源中找到一个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土地资源与价格之间的矛盾。预祝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冯仑先生的梦能变成现实,能在中国创造一个奇迹,也让我们的坎昆会议形成一个典范,形成节能减排的目标,让世界上所有人关注在中国未来发展中,创造一个过去人们只敢想而不敢做的奇迹。 卢铿: 明年银根和调控都不会放松 “明年银根和调控都不会放松。”海尔地产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卢铿,在第十二届中国(深圳)住交会接受深圳新浪乐居采访时表示,他认为,调控将给实力强的房企带来发展的绝佳机遇。谈 到对明年楼市的走势时,卢铿表示,明年将会继续今年的形势,房地产将继续调控,银根和政策都不会放松,不过调控的效果,还有待观察。”调控无非是让房价不要涨得太高,中国房地产的房价也不可能降得太低,我觉得没有这种可能。” 虽然认为明年政策环境趋紧,但是卢铿认为,这恰恰为实力房企提供了快速发展的绝佳时机。“调控的时候是最好的机会。当很多企业感觉到比较困难的时候,你的机会就越来越大了。据我们了解,现在万科平均每10天左右收购一个项目,这就说明机会很多,我们也在收购一些项目。明年在今年基础上,会有一个3倍的增长。我们把计划都已经排好了,虽然有调控,明年能够实现目标。” 石雪清: 3年后我国商业地产将风生水起 在深圳参加第十二届中国住交会的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总经理石雪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众多传统房企转型做商业,预计3年后,中国商业地产将出现一个风生水起的局面。同时,他还透露目前万达 正在研究探索旅游地产物业,希望探索出一种新的开发模式。 石雪清指出,随着宏观调控的逐步深入,美元不断地贬值,可能有些热钱会流入商业地产这个“洼地”,可能会加速或者刺激商业地产大发展。而且从一些表象来看,很多专注于做住宅的企业也开始进入房地产行业。“但是我认为由于这些进入行业领域的房地产开发商,他们只是初步涉足,我想他的能力或者说开发规模还不足以形成一个商业房地产大发展的势头。”石雪清认为,中国商业地产如果真正要大发展,群雄逐鹿的状态应该是在三年之后。因为万达集团积11年商业地产开发经验,这个经验告诉我们,商业地产比住宅地产复杂得多,有很多产业链的环节。如果像万达一样把全产业链打造成功的话,至少要用5年。万达用了11年,我想其他的企业至少也得用3年,毕竟我们当时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万达在发展模式上已经给业界架设了一座桥梁,其他企业可能会走得更快,但是也得3年。3年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商业地产大发展或者说风生水起的时代可能会到来。 华西都市报记者李晖王相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