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江苏教师) 广西钦州烟草局长韩峰因日记流传网络引发关注,日记记载了不正当男女关系及经济往来。3月,韩峰涉受贿罪被捕,12月14日一审判决其有期徒刑13年,罚没个人财产10万,追缴赃款69.5万。(相关报道见昨日本报14版) 尽管“日记门”总算以舆论监督的胜利姿态完美谢幕,但值得注意的是:若不是这赤裸裸的日记“不慎”外泄,韩局长会否迎来东窗事发的这一天?如果韩峰的命运只是因日记而改写、而不是因违法乱纪而逆转,则这样的严明判例,对公权执掌者究竟有多大的警示意义? 值得肯定的是“日记门”背后的究责机制及效率。其实网上真假“日记门”并不鲜见,遗憾的是这些不断被“配角”所证实的日记,却不断在地方职能部门的话语中被“证伪”。有人说,韩峰就是个舆情喧嚣下的倒霉蛋——这话固然有所偏颇,但个中滋味,耐人寻味。 于公民社会而言,公众关注“日记门”,也许并不是其间的艳丽私隐,而是关涉公共利益的贪腐部分。“日记门”之所以屡屡掀起民意反弹,绝不在于故事的跌宕起伏,而在于某些贪腐的常态化令人咋舌。 贪腐不能靠“网友曝”,“日记门”终究也是靠不住的。即便网友个个火眼金睛,又或者公众个个如福尔摩斯,这种原生态的反腐力道,终究赶不上制度化的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