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气温一天比一天冷。 昨天,市民罗先生逛成都新华公园时发现,大门两侧的三角梅已住进了“暖房”。华西都市报记者打探到,植物园、望江楼公园、浣花溪等公园也都为引进的热带植物做足了越冬准备,而动物园的猴儿们,则已经烤起了火。 有了人们的细心呵护,这个冬天,花儿、树儿和猴儿们将不再感到寒冷。 新华公园为三角梅和榕树搭建暖房 昨日下午,记者在新华公园看到,大门口的三角梅正三三两两地怒放。而大门两侧的盆景三角梅,已被白色塑料房包围得严严实实。微风吹过,暖房顶上落下一层金黄的银杏叶,薄膜四壁紧贴着水珠儿…… 绿化科科长陈永祥说,三角梅落户近20年,已基本适应成都的气候。 盆栽三角梅经常被修枝,长出来的新叶很娇嫩。“它们随时都发新叶,像婴儿一样,需要特别呵护。”陈永祥说,三角梅被冻伤了,就会元气大伤。有一年,他们曾抱着试验的态度没给三角梅盖暖房,任其迎接风霜雪露。结果,那一年三角梅冻伤严重,影响了来年的观赏。从此,每年到了冬季,他们就要给三角梅们用竹子搭架子,再用塑料薄膜盖暖房。 在新华公园,被保护的除了三角梅外,还有修剪造型的榕树。陈永祥说,到了冬天,植物们处于休眠状态,基本停止了生长。盖了房子后,植物们喝水成了问题。为此,公园在“房子”周围浇水,让树们不会渴。 动物园猴子烤火鳄鱼泡温水池 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也在想方设法为动物们过冬保驾护航。昨日,记者走进成都动物园,在灵长类馆里,4只松鼠猴缩在角落的小箱子上,用爪子抓着木板边缘一动不动。它们正在烤火,箱子里装着一个取暖器,为它们提供温暖。 松鼠猴的邻居环尾狐猴比它们要活跃一些,8只猴子上蹿下跳,不时会有一只环尾狐猴冲到角落的取暖器箱子前,把手脚全部贴上去感受温暖。 两只湾鳄在水池里吐泡泡,它们的福利待遇最好,循环的池水从上周开始就加入了加热装置,保证水温。两栖类爬行动物馆里,蟒蛇和蜥蜴这些冷血动物更加怕冷,早早在取暖器前找块地盘开始摆造型。 动管部部长赵波说,前几年,冷血动物们享受的都是类似电热毯的“电热膜”,后来考虑到这种地暖设备覆盖了动物们的整个房间,剥夺了它们的选择权,便换成了取暖器。房间里有冷有热,动物可以自己选择在哪儿待着。 食草动物中,斑马、长颈鹿都躲进了相对温暖的室内。动物园工作人员用大量干草为它们做了草床,保暖又舒服。 赵波说,每年秋天一旦室温下降到15℃以下,工作人员就会根据动物们的活动情况,着手为它们准备供暖设备。除了住的标准提高,吃的也水涨船高,红薯、特制窝窝头,能量都比夏天吃的饲料高一些。 不过,动物园里有些动物却是越冷越high,像大熊猫、北极熊,还有来自温带的麦哲伦企鹅,冬天都不需要改善居住环境。但到了夏天,这些动物就得用冰块、空调伺候了。 动植物过冬各大公园有高招 成都其他公园的植物,过冬情况如何?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引进的外地物种已基本适应成都的气候,只需要为少部分植物越冬做功课。 望江楼公园:竹子盆景搬进大棚 望江楼公园里的植物以竹子为主,在自然条件下,竹子可以安然过冬,但一些盆景竹子在天气特别冷时会掉一些叶子,色彩也会变黯淡。现在把竹子们搬进塑料大棚,不仅可延缓竹叶掉落,开春后还可让竹子的色彩更好看。 浣花溪公园:为黄树梅“穿衣” 浣花溪公园的黄树梅是热带植物,气温达到零摄氏度以下,树叶就会变得枯黄,样子很难看。每年冬天,公园都要给它们“穿”衣服。要么用塑料薄膜,要么加一层遮阳网,用于遮挡霜露。 植物园:沙漠植物有专门暖房 与新华公园的塑料棚暖房相比,植物园的沙漠植物,一年四季都呆在专为它们搭建的暖房里。 植物园高级工程师王莹说,植物园从热带引进的加拿利海藻、羊皮甲、鱼尾葵和千层金等植物经过多年驯化,已能适应成都的气候。只要不遇到零下5℃的极端气侯,它们都能很好生存下去,不需要为它们过冬做特别准备。 华西都市报记者席秦岭王浩野摄影吕甲陈羽啸 报料人:罗先生线索奖:5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