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于泽(湖北媒体人)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民间又称“哭墙”)延长工程12日正式开工,1655个新发现的遇难者姓名将在明年清明节前镌刻其上。从1995年初刚建立时3000个遇难者姓名,再到2007年增加5600多个,明年“哭墙”上的遇难者姓名将达到10324个。 确认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姓名,把这些姓名刻上“哭墙”,代表了我们寻找历史真相的努力。73年前,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发生了,日本侵略军高举屠刀,30万同胞数日间遭受屠戮。现在当年的人与事已经变得模糊,确定遇难者的姓名变得困难重重,但这项工作仍然是可能的。遇难者遗属现在散居各地,我们要做的是发现他们,激活他们的记忆。 这项工作的基础部位,实际上是一种新历史观。20年前我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去参观时,看到的只是冷冰冰的“300000”这么 一个数字。数字看起来很能表现屠杀之“大”,但数字毕竟过于抽象,它使参观者产生一种认知历史的距离感。自从“哭墙”诞生,一个个名字刻上去,南京大屠杀就不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睹其名,我们仿佛能听到30万遇难者的愤怒、呼喊、哀叫、血泪与凋萎,大屠杀就像发生在昨天。 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家,我们经常说,忘记历史就是背叛,要“以史为鉴”。但我们的历史除了帝王将相,剩下的就是一堆宏大叙事,创造历史的“人民”在其中难觅影踪。当历史讲述日本侵略者杀人的时候,何曾留意过他们到底屠杀了谁?用抽象的数字代替具体的个人之后,历史失去了生命与情感的维度,从而难以为人所理解。甚至屠杀者也以数字为借口,矢口否认大屠杀。 “哭墙”上的名字以其人格为南京大屠杀作证,确证历史不容抹杀。“哭墙”上的遇难者姓名,明年才达到10324个,这只是30万遇难同胞中的很小一部分,但谁也不能否定其证明力。有些人,被称为“杭正银徒弟”、“郝有珍二哥”,这是对人的一种描述,并非遇难者的本名,但这种描述使历史有了血肉。每个遇难者的名字,都在为我们“口述”历史,丰富着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细节,使历史俨然可谛可视,宛如眼前。 任何一个人,其存在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历史叙事,而是有其本身的价值。我们建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固然有“以史为鉴”的用意在,但纪念有一个前提,就是对所有个体生命的尊重。我们把这些逝去的生命铭刻在“哭墙”上,确证他们曾经的存在,同时也把屠杀者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我们纪念大屠杀遇难者,也确证了每一个人类个体的存在,及其至高无上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