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午,徐国柳坐在自家院子门外,望着面前一口干涸的鱼塘,直皱眉头。在鱼塘旁边,一条狭长的沟渠里一滴水也没有。“如果再不来水,我这20亩鱼塘就悬了。” 徐国柳所在的邛崃市宝林镇是远近闻名的鲶鱼苗基地,养殖水面5000余亩,成都市面上销售的70%的鲶鱼鱼苗,都来自这里。 但现在,宝林镇的养殖户们都和徐国柳一样,面临缺水的难题。缺水缘于一条名为“团结堰”的水渠在今年“8·19”洪灾中被冲毁,至今仍未修复。 这条跨越邛崃、蒲江、名山3个县市的水渠,是沿线数万亩农田和鱼塘的生命线。 上游水渠冲毁下游鱼塘干了大半 据宝林镇当地人说,团结堰是上世纪70年代修成的,堰首从流经雅安名山县和蒲江县的临溪河提水,然后向北引入邛崃市。因为有了这条渠,原本缺水的宝林镇开始搞起了鱼苗养殖业。 王家华养鱼十多年了,每年4月份开始,直到10月份,来自成都周边甚至外省的养鱼户,都络绎不绝地到他这里进鱼苗,“我主要养大口鲶鱼 的鱼苗,每年收入有六七万元。”徐国柳说。 团结堰流到宝林镇后,又分出数十条支渠,形成一个巨大的水网,滋润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全镇大约有3万亩的农田和鱼塘,水源都来自团结堰。”宝林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谢凯说。 但就是这么一条生命之渠,在“8·19”洪灾之后突然断了。昨日下午,宝林镇随处可见的鱼塘,大半都是干涸的,少数几个还有水的鱼塘,都是农户们想办法弄来的水,保留着最后一点鱼苗,“如果到明年春天还不来水,这些鱼苗肯定保不住。”徐国柳说。 守着一座水库一滴水也不敢放 绕着宝林镇三一村的小道蜿蜒走几公里,就看到了团结渠的主渠。近1米多深,2米多宽的渠道全是干涸的,偶尔能看到几滩死水,上面飞舞着蚊虫,“现在成了臭水沟了。”徐国柳说,过去团结堰里水就没断过,水断了之后,沿线的农户仍像往常一样把粪便等废弃物排进渠里,没有流水冲不走,沉积下来就成了臭水沟。 虽然渠里没水,但离徐国 柳家不远处,却有一座水库。大片的水面让王家华看得眼馋,但这里的水,他现在一滴也用不到。 水库名叫三一水库,总库容244万立方米。据水库管理站的王家华说,现在这个月份,正常的蓄水量应该在189万立方米左右,但目前水库只有100万立方米左右。因为三一水库的水源,也来自团结堰。“三一水库主要是保障宝林、固驿、牟礼3个乡镇的生产用水,还有下游2个小水库的水源。”王家华说,但是现在却一滴水也不敢放出去,“每年10月份水库就该蓄水,但今年到现在一滴水也没蓄进去,反而流失了不少。” 据王家华说,下游几个乡镇都上来要过水,“但真的不敢给,上游没有水源,如果水库放水,一天就能放干。” 洪水削掉渠堤水来要到明年3月 突然被断了水源,宝林镇的农户们只能自己想办法。家家打井已成了常态,但打井也只能保证生活用水,生产还是不够用。 昨日下午,华西都市报记者前往团结堰上游被冲毁的地方。团结渠最大的受益方是邛崃,但是冲毁的地方却在蒲江,“那到底该谁来修呢?”徐国柳们很担心。 渠道冲毁的地方位于蒲江县临溪镇,差不多就在团结堰堰首的地方。这一段水渠紧贴着临溪河,但水位比河面要高出6、7米。8月19日洪灾当天,洪水将左侧一段大约20米长的渠堤全部削掉,原本从临溪河提上来的水,又全部从这个口子流了回去。现在缺口处搭了个架子,架子上两根软管子勉强把断开的渠道接起来,“这只是个临时装置,引过去的水最多能流到卧龙镇,再远就下不去了。”团结堰渠首闸的负责人陈文清说。 不过有一个好消息是,团结渠修复在即了。据陈文清说,目前团结渠的修复工程已经开始招标,很快就将动工。随后,记者在网上也查到了“邛崃市关于团结堰水毁修复工程施工及监理招标公告”,招标截止日期是今年12月21日,工程概算投资351.15万元,由成都市级补助资金和地方自筹资金解决,“要到明年3月才能修好。”陈文清说。 华西都市报记者付真卿摄影刘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