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莴笋7分钱没人买扯来丢”后续 昨天早上,一辆从成都五桂桥蔬菜市场开来的小卡车,停在新津花桥镇马王村4组村民李国华家的田坎边。李国华连忙叫村里其他人,下地帮忙砍莴笋。 “我种了两三亩,这次应该能卖完了。”李国华守在卡车边,边抽烟,边望着地里忙活的乡邻若有所思。他说,莴笋如今卖价1毛2一斤,本钱可以收回来了。虽然不能和往年每亩地净赚3000多元相比,但损失已降到了最低。 而10多天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情景,莴笋7分钱一斤无人光顾,农民只能将长薹的莴笋扯来丢掉,急得吃不好也睡不好(本报曾报道)。 车辆来拉菜柴油随时加、不限加 “柳江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园”的“名人”黄永成,这些天为莴笋的事情操心不少。说是“名人”,是因为示范园里许多菜农都认识他,作为农民与收购商中间的纽带,他每年都要联系、组织车辆,往外销几百万斤蔬菜。 “这个月月初,来柳江示范园拉菜的车子每天就两三辆,很多外地的车子也不来了。”黄永成说,很多加油站都是限量加油,排队时间又长,很多人都不敢冒“蔬菜坏到车上”的风险。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津农发局联合多部门,在新津县内设置了“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专供站”,为前来新津购菜的车辆提供“优先加油卡”,让车辆“随时加、不限加”柴油。 这样的政策,十分“给力”。没多久,黄永成组织来的车辆增加到10多辆,“每天外销10万斤没问题。”黄永成笑着说,随着气温下降,莴笋长势缓慢,价格开始回升。 除了黄永成组织的大型卡车,不少三轮车、面包车也涌入示范园。“我们村上,每天来拉菜的大小车子,差不多上百辆了。”马王村村委书记徐文明说,光一个马王村,一天差不多能运20万斤莴笋出去。 莴笋被削皮运往泡菜厂有赚头 前一段时间温度偏高,示范园里不少莴笋都长了薹。这样的菜运到市场也没人买,怎么办? 马王村6组的村民肖国强对此一点也不担心,将长薹的莴笋装满三轮车后,他骑车来到马王庙蔬菜市场。那里,早已有60多个村民正在削莴笋皮。 “削好的莴笋,直接运到眉山的泡菜厂,我们还能赚点。”肖国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收购价1毛钱一斤,削莴笋的人工费1毛钱一斤,加上损耗和运费,削好的莴笋在泡菜厂能卖到4-5毛钱,农户除了赚菜钱,也可以通过自己削莴笋赚“工钱”。 “这样算下来,我们每亩地还是可以赚个千把块。”肖国强说,幸亏县上帮忙牵线搭桥,不然这些长薹的莴笋只能扯来扔掉。 在联系泡菜厂时,农发局费了不少工夫。“本地的泡菜厂只加工青菜、海椒等品种,我们只好在外地找,联系了两三天才敲定。”农发局副局长、示范园主任朱峰说,协商中,价格问题双方都很关注。 往年,莴笋收购价一般为7-8毛一斤,这对泡菜厂来说,成本太高。而这次,农民能“保本,有点小赚头”,就一定会赶紧出手,“双赢”的局面,为农民解决了燃眉之急。 与6家泡菜厂一敲定,村委会立即向农民告知这个好消息,如今,平均每天拉往泡菜厂的莴笋达到20万斤左右。 赚回本钱农户准备来年“春菜” 除了为运输车辆提供“优先加油卡”,为农民联系泡菜厂,新津县相关部门也采取“农超对接”等措施,将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 “目前,我们整个万亩蔬菜示范园,涉及到3个镇7个村,每天差不多能卖80万斤莴笋。”朱峰说,整个示范园的莴笋已卖出去了一半左右,剩下的,一部分还没有成熟,一部分在最近也会卖掉,“万亩莴笋滞销”的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 卖完自家的所有莴笋,村民李国华正筹划着赶紧种“春菜”。望着空出来的地,李国华已想好了,“那一块种番茄,那一块种茄子……” 他最大的希望,就是争取来年“春菜”能早早上市,卖个好价钱,弥补此次莴笋“不能多赚钱”的遗憾。 华西都市报记者陈黎余行摄影吕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