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开通热线(028)86969110,邀您讲述童谣那些事儿 曾在几代人身上烙下印记的老童谣,目前正在淡出80后、90后的视线。老童谣是否已在现在的校园绝迹?华西都市报记者昨日调查发现,目前的中小学也有一些“现代童谣”,大多由老童谣改编而来,但内容都很搞怪,有些甚至很低俗。 “没有好的童谣流传下来,‘灰色童谣’自然就会趁虚而入。”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袁庭栋说。对于一些老童谣,除了保护,更重要的是传承,以及产生新的童谣。 新童谣受欢迎老童谣小孩懂不了 “一二三四五,上山找老虎,老虎没在家,打个电话找找它,老虎老虎你在哪儿,我找你找得好辛苦……这是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学的新童谣。”市民吴女士说,现在很多新童谣都是在老童谣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我们那时是‘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现在提倡保护动物,不可能再像原来一样了。” “现在我们基本上都教的是新儿歌,老童谣很多年轻的老师都不清楚,并且很多老童谣当中的内容和现在社会都不符了,小孩也懂不了。”金牛区芳草幼儿园的 陈老师说,如果华西都市报能够把原来的老童谣都整理出来,可以选一些来教孩子。 关于老童谣,成都幼师境界实验幼儿园的方佳园长表示,他们目前主要教的是一些可以配合手指和身体运动的老童谣,如“张打铁、李打铁”、“扯锯还锯”、“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中班和大班的孩子都比较喜欢,小班的孩子还不怎么懂。 “主要还是教一些新的儿歌,可以唱出来的。”方园长说。 无好童谣流传灰色童谣趁虚而入 除了改编的新童谣,目前还有一些诸如“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人之初性本善,老师教我逮黄鳝”这样的“灰色童谣”在小孩子中间传播。 家住青白江的一名小学生打进本报热线,连背了几条自己熟知的“童谣”,绝大多数都是所谓的“灰色童谣”。 “没有好的童谣流传下来,‘灰色童谣’自然就会趁虚而入。”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袁庭栋说,这些童谣是孩子自己编的,对他们有吸引力,所以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如果有健康,娃娃又喜欢的童谣占领市场,自然不会有这种现象。”袁庭栋说,“现在文化多元化取向,幼儿园放学的孩子回到家都是玩‘奥特曼’、‘变形金刚’之类的玩具,岁数大的老人又记不清楚童谣,才导致童谣慢慢淡出视线。” 华西都市报记者卢丽嘉见习记者欧阳俊杰摄影杨涛 童谣 吟唱者:赵女士 巴巴掌有芡粉,我卖胭脂你卖粉,卖到泸州折了本,捡到一个大铜元,买了一个大月饼,吃一半留一半,放到姐姐枕头边,猫儿含到灶门前,狗儿含到茅房边,鸦雀含到树尖尖。 吟唱者:徐先生 一只麻雀遍地滚,你说我们不买粉,买起粉你不搓,你说我们不买锅,摆起锅你不煮,你说我们不买鼓,买起鼓你不敲,你说我们不买刀,买起刀你不磨,你说我们不买鹅,买起鹅你不喂,你说我们对不对。 吟唱者:纪先生 猪八戒,吃凉粉,熟油辣子多搁点,辣分儿辣分儿又辣分儿,嘴上辣个红圈圈儿,背上背个胖娃儿。 吟唱者:方先生 老五老五睡到晌午,听到碗响,起来乱抢,抢到猫儿碗,只剩半碗。 吟唱者:杨女士 推磨摇磨,赶场卖货,八个饼子,吃了不饱肚。 吟唱者:陈先生 猫来穷,狗来富,猪来扯孝布,老鼠来了咬衣裤。 征集令 哪些童谣让您记忆犹新?哪些童谣让您倒背如流?本报特向您征集您与童谣的那些事儿。欢迎广大读者拨打本报热线电话(028)86969110,或登录华西都市报互动新闻部腾讯微博(http://t.qq.com/hxdsb86969110)或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hxhudong)参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