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4版:学习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12月14日 ] -- 学习 -- 版次:[ 034 ]
7次申请 他的留学路走了11年
留学2000-2010
2010-12-14
胡宗跃

  十年

  留学2000-2010

  现在中学生出国留学已经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什么都是专业级的服务:专业的顾问团队、专业的咨询、专业的语言培训,甚至在出国后,还有专人接机、提供住宿等等。而在十几二十年前,和他们一样怀揣留学梦想的人却经历着留学的艰辛——坐30多个小时火车赴北京签证,没有网络、靠发传真传递留学信息,获知申请规则……

  历史的书卷一页页翻过去……2010年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回首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从本期开始,华西都市报推出“留学10年”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回首过去留学潮兴起初期那些人、那些事,一起感受无论在什么境遇下,都在鲜活跳动着的求学梦。

  黑边眼镜、深灰色毛呢大衣、紫砂壶、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坐在简洁而充满书香的办公室里,胡宗跃接受采访时语气平静中激荡着兴奋。作为改革开放后,1987年四川省唯一被教育部公派日本留学的学生,留学日本带给他的是一种梦幻般的感觉,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坐新干线,第一次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拿着每个月7万日元(折合2800元人民币)的国家生活补贴,而当时他的工资也不过每月100元左右……

  在16年前,17岁的胡宗跃尚在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伐木,烧窑,插秧……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一脚能踏出国门,从来没有想过端着铁饭碗的他会毅然决然走上了从事留学、国际教育事业这条路。“我的人生有两次重大转折,也可以说是大幸。一次是被推荐到天津大学读书,一次就是日本留学。”

  一条漫长的留学路,始于1976年第一次接触日语,真正实现留日梦想

  已经是11年之后。7次申请6次石沉大海,直到1987年,已过而立之年的胡宗跃才踏上了东渡日本的班机。

  “比起当年的我,现在的自费留学生要出国太容易了,个人努力奋斗的成分少,家庭付出得多,他们缺少的是磨练。人要成就一番事业,没有经历一番磨难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对要想成才的独生子女来讲,出国留学是他们不可或缺的一段路程,可以说是补课吧!”

  第一次重大转折被推荐上大学

  1971年,中学毕业之后,胡宗跃便踏上了赴云南支边的道路。伐木,烧窑,插秧是每天的工作。“我当时一心想的是要回成都,考大学是唯一的出路。”

  “我在小学五年级遇到文革就没能正常读书,在边疆复习数学,是从小数、分数开始的。”每天一下班,他便自学从初中到高中的数理化。如果困倦了,就一头扎进冷水盆里,清醒了又继续自学……

  1975年,胡宗跃终于在大家的推荐和自己勤奋努力下,顺利进入了天津大学水利系学习。“那时候太缺乏知识了,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对知识的渴求,就像海绵吸水。”他每天6点半起床,到晚上10点半之前,除了跑步和吃饭时间,不是上课就是自学。三年时间,几乎天天如此。

  “1976年暑假唐山大地震,天津也死了不少人,房子倒了不少,那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教日语,我就在地震棚里跟着广播学日语。”直到大学毕业。

  第二次重大转折:公派留学

  大学毕业之后,胡宗跃被分配到了成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做技术员。然而,被推荐上大学而不是正规考上大学却成了他的一块心病。“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考研,摘掉推荐这顶帽子!”

  1983年,国家开始在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选拔公派赴日留学生,消息传来,让胡宗跃激动不已。他开始拜一名在成都定居的日本女士松井先生为师,正式开始学习日语。“那时候,我已经结婚,而且有了孩子。”

  为了准备赴日留学,揭开蜂窝煤、煮面、看半小时CCTV新闻联播、学习日语,10点半睡觉,便是他每天的下班生活。

  申请道路漫长:1983年第一次递交考试申请没有被领导重视,第二次递交没通过层层审批,直到第六次还是未得到批准,30多岁的他终于忍不住气哭了,难道留学之路真的那么难走?直到1987年,走了4年的申请路终于迎来了曙光:第七次申请,他终于获得了参加公派留学生考试的资格,而最幸运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32岁的胡宗跃不仅通过了考试,还超过录取线几分。

  人生的第二次转折来临了!那是在1987年,全国公派到日本的留学生不到30名,而四川去日本公派留学的只有一人,就是胡宗跃。“在日本岐埠大学工学部宇野研究室,我承担的研究课题是地基承载力研究。”

  转行做留学创业初期经历断炊

  90年代初期,在中外经济技术交流愈加频繁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成都市政府筹建了成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胡宗跃抓住机会,通过朋友引荐,进入成都国际公司工作,并担任了公司综合业务部的副经理,开始了国际交流合作的第一步。

  1992年5月,他代表成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与日本东海PLANT株式会社驻成都办事处商谈合作事宜,并于1992年11月,参与创办了成都华樱出国预备人员培训中心(中外合资)也就是成都华樱出国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国内出资)的前身。成立当初业务比较红火。

  但是好景不长,1994年日本泡沫经济时期,几乎不能接受中国研修生,这让华樱公司失去了经济来源,几乎断炊。

  华樱也开始四处寻找业务,先后做过少儿英语培训,服装厂,也开始接触新西兰和日本留学服务项目。真正走出困境是从加拿大移民开始,1997年,华樱开始涉足新加坡留学,形势逐渐好起来。

  寄语年轻人多经历磨练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华樱的业务涉足留学、国际教育、移民、语言培训,2002年和树德中学合作成立树德中学国际部,涉足的国家几乎涵盖所有留学热门地:美国、英国、澳洲、新加坡、日本、法国、意大利……“通过华樱送出国的学生也应该有好几千人了吧!”

  “现在的学生太顺了,自费出国已经不是很大的问题,然而要走上成功的道路,必须要经过磨练。”经历过几番波折的胡宗跃对年轻的一代寄予了厚望,“对独生子女来说,国外留学经历是他们无法估量的一笔财富。离开家才爱家,出了国才爱国。出了国,你才更能体会到你的血脉跟着中国在跳动,中国的盛衰强弱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

  席睿鹏华西都市报记者张峥摄影刘陈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