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12月12日 ] -- 要闻 -- 版次:[ 002 ]
CPI破5“阻击通胀”将成持久战
2010-12-12
超市的工作人员在帮助顾客选购蔬菜新华社发
图表:11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5.1%新华社发

  昨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在官方网站发布11月经济数据。出乎市场预期,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涨幅首次破5,同比上涨5.1%,再次刷新年内纪录。这也是自2008年7月上涨6.3%之后,28个月以来CPI创下的最高涨幅。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表示,通胀主要由食品和居住价格上升所带动,预计今年全年通胀将略高于3%,但仍处于调控目标范围内。

  ﹃豆你玩﹄

  ﹃蒜你狠﹄

  ﹃姜你军﹄

  ﹃苹什么﹄

  ﹃糖高宗﹄

  ﹃油你去﹄

  ﹃煤超风﹄

  ·问答

  CPI缘何“破五”?

  答: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涨幅较大

  继10月份“破四”之后,CPI在11月份“破五”,并创28个月来新高。在中央已经出台一系列物价调控政策的情况下,CPI缘何继续走高?

  “11月份物价的涨幅确实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从构成来看,仍然还是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涨幅较大,共同推动了CPI的上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11日在数据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专家解析:

  此轮物价上涨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各类社会成本特别是基础性劳动力成本上升,这在食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蔬菜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进入2010年,国内农用柴油、农用地膜和农药等农资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生产、流通环节人工成本更是明显增加。过去农民不把自己干活时付出的劳动看作成本,但是打工后越来越认为自己的劳动是值钱的,因此劳动力成本成为推动CPI持续走高的重要推手。

  专家认为,由于长期以来务农收益远远低于务工收益,导致资本和劳动力持续向工业单向流动,这一失衡必然导致农产品供应减少、价格上涨。此轮物价上涨,只是工农产品比价的合理回归。

  全年调控目标是否已被突破?

  答:仍在调控目标范围之内

  1至11月份累计,全国CPI同比涨幅已经达到了3.2%,而年初确定的调控目标是3%左右。这是否意味着全年物价调控的目标已被突破?

  “我们原来预定的宏观调控目标是3%左右,而且是一个预期性的、指导性的目标。3%稍稍过一点应该也还在这个调控目标的范围之内。”盛来运说。盛来运表示,12月份有很多稳定物价的有利条件。最有利的条件是国务院16条措施的效果会不断显现。另外,翘尾因素在12月份就没有了,这对拉低物价总水平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专家解析:

  就在CPI数据公布的前夜,央行再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经是年内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前的11月20日,国务院发布“国16条”,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

  正如盛来运所强调的,“政策的出台到产生明显效果要有一定的时间。只要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是可以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

  经济学家认为,CPI涨幅“破5”,远超市场预期,需要货币从紧的政策力度将加大。就在前晚,央行宣布,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经济学家认为,11月CPI涨幅扩大,预计全年CPI涨幅或将达到3.3%或者3.4%。

  食品价格领涨推高CPI

  国家统计局公布包括CPI在内的11月各项经济数据。11月CPI同比上涨5.1%,环比上涨1.1%,今年1到11月CPI同比上涨3.2%。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增长6.1%,环比上涨1.4%。今年1到11月PPI同比上涨5.5%。

  数据显示,食品价格上涨仍然是推高CPI“破5”的第一推手。在CPI的八大类构成当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了11.7%,比10月高出1.6个百分点,再次稳居CPI八大类构成中涨幅第一。食品价格的上涨也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在政府近期密集出台的调控措施影响下,蔬菜价格出现了明显下跌。据省发改委上周调查显示,白菜、青笋、花菜、萝卜等这些市民最常吃的蔬菜,一周以前还卖1.5元、2元甚至2.5元一斤,如今这些蔬菜的价格均已回落到1元以内。

  但食品价格上涨态势并未得到扭转。据省商务厅市场运行调节处处长范军介绍,截至上周五监测的全省猪肉平均价格,五花肉零售价格为19.62元/公斤,比再上一周环比上涨0.77%;而精瘦肉的零售价格为24.77元/公斤,比再上一周环比上涨0.2%。

  八大类商品六涨二降

  数据显示,在CPI各项指标数据中,食品价格上涨11.7%,非食品价格上涨1.9%。消费品价格上涨5.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6%。

  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价格六涨二降,除衣着类和交通、通信类出现小幅下降外,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和居住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总体来看,1-11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比1-10月扩大0.2个百分点。

  预计全年通胀将略高于3%

  12月经济数据将影响到整个全年稳定物价总水平。11月之前一系列物价调控措施也会传导到12月,盛来运指出,12月有很多有利条件,最有利的条件是各地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的精神,政策效果会不断显现。随着12月翘尾因素的消失,对拉低物价总水平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经济学家认为,11月CPI同比涨幅破五,意味着国内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需要货币从紧的政策力度将加大。就在前晚,央行宣布,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便说明了这点。

  华西都市报记者屈咏梅

  11月成都CPI同比上涨6.1%

  华西都市报讯(杨朝伦张萍记者屈咏梅)昨日,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也公布了成都市11月CPI和PPI数据。

  数据显示,11月成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同比指数继续双双上涨,涨幅分别为0.1%和6.1%。虽然环比指数涨幅较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物价涨势趋缓,但是同比指数涨幅继续扩大,并创出新高,较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11月成都市PPI为104.24,涨幅与上月基本持平。

  成都调查队指出,在食品类的16个小类价格指数中,有13个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而下跌的只有3个。

  从环比看,八大类指数呈“四涨三跌一平”格局。其中,上涨的是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衣着类,分别上涨0.8%、0.5%、0.5%、0.3%;下跌的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跌1.4%、0.3%、0.1%;持平的是交通和通信类。

  从同比看,八大类指数呈“六涨两跌”格局。其中,上涨的是食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烟酒及用品类、交通和通信类,分别上涨13.3%、9.5%、8.0%、4.3%、1.8%、1.8%;下跌的是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

  ·观察

  在今年9月份之前,几乎没有人认为“通胀”会是困扰中国下半年乃至明年经济发展的难题。然而如脱缰之马,CPI涨幅从9月的3.6%一路奔至10月的4.4%,11月更冲破5%。

  低物价时代或已终结

  物价上涨不仅催生了“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糖高宗”“油你去”“煤超风”等网络热词,也催生了囤货抗涨的“海囤族”和节省开支的“抠抠族”。

  低物价时代或已终结

  在此背景下,中央果断出手,“通胀阻击战”全面打响。《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发布,措施共16项,中央平抑物价的坚定决心可见一斑。各地也纷纷出台物价调控措施,力度之大前所罕见。

  在各方“组合拳”威力之下,各地蔬菜食品价格已明显回落。但从此轮物价上涨根源及长期走势分析,此番“通胀阻击战”将是一场“持久战”,低物价时代或许已经终结,物价上涨的压力在未来一到两年内还将存在。

  货币超发急需修正

  应该看到,2010年的物价上涨,突破了天气异常、自然灾害、供应“大小年”等常规的因素,增加了不同于往年的涨价驱动,这才使得物价走势判断在短短几个月内发生了“逆转”。正如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财政金融研究室主任张岸元所说:“长期的货币超发结合目前时间点上整个社会成本的全面上升,是引发当前物价快速上涨远超社会预期的主要原因。”

  货币超发的问题已毋庸讳言。2009年以来我国货币信贷天量投放对整体物价水平必然产生滞后推升作用。此外,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和贸易顺差,加上欧美发达经济体纷纷预热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热钱”加速流入也将加大我国通胀压力。12月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以及10日央行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均是对危机思维下货币超发的修正。

  “阻击通胀”将是持久战

  一些专家指出,目前导致我国通胀产生的因素已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从单一的供需拉动型通胀转换为供需拉动、成本推动和输入型通胀交织推动。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闫伟认为,目前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已由前期的供求关系不平衡逐步转向成本推动型上涨。生产资料、运输、储藏、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成为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主要因素。

  “抑制通货膨胀不仅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闫伟说,“这需要政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一致性,把回收流动性和防止通胀放在政策调控的首要位置。”据新华社

  ·专访

  央行近期是否加息?

  加息派:易宪容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11月CPI高企,加大了加息的预期,对下周的股市来说,是利空的消息。他此前分析称,央行之所以采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而不加息,有可能是因为11月CPI并没有市场预期那么高,而现在看来,央行加息的可能性又加大了。

  不加派:李迅雷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前晚央行公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提前反映了CPI创新高。CPI同比上涨5.1%在预期之内,主要原因还是食品价格上涨过快。

  他认为央行短期内不会马上加息。因为大家都预期马上加息,但如果真被猜中,则体现不出货币政策的“出其不意”水平;其次,这么高的CPI,无论加息0.25%还是0.5%,都会加剧再次加息的预期,不利调控。李迅雷预计通过11月份对物价的调控会促使物价回落,届时12月CPI会有所回落,则一次加息0.5%,效果更好,有利于打消预期。

  年内加还是明年加?

  年内加息派: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从未来趋势来看,一至二个季度内仍然会保持价格通胀的压力。所以从政策来看,年内加息可能比较大。虽然前天央行已经公布了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的消息,但他认为这和加息并不冲突,上调存款准备金主要是为了缓解外汇占款的压力。而在负利率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加息的压力仍然很大。

  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明年的CPI肯定会比今年高,故年内加息要比明年加好,因为这样可以表明宏观当局坚决打击通胀的决心,打破市场认为政府不敢持续加息的观念。

  明年加息派:

  宏源证券表示,食品价格高企推动CPI连创新高,而加息对于抑制食品价格效果有限,年内再次加息的概率下降到20%左右。该机构认为10月份以来,央行不断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等措施,以应对愈演愈烈的通胀形势。央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密集采取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工具抗击通胀,其效果仍需观察,12月份再次加息的可能性降低。

  华西都市报记者屈咏梅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