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身家近300亿还能领经适房补贴,让人瞠目结舌;杨澜、余华等文化名人在杭州西溪湿地的“廉租别墅”,更让人叹为观止。300平方米一套的景观别墅,不仅被纳入了“保障房体系”,而且“前5年租期全免”,比一些地方廉租房“1平方米1元”的租金还要优惠。(12月8日《广州日报》)
广州日报一评:
开奔驰去买经适房,是对漏洞多得像筛子一样的保障性住房分配制度的讽刺。马化腾和杨澜则不同,他们在住房上的福利,是对“地方级领军人才”或“大师级人才”的奖励。为了招商引资或延揽人才,奖票子、奖车子、奖房子的事并不鲜见,也没有那么多人不满。
问题是对“领军”和“大师”的奖励,不能挤占一般小民的福利。对马领军的补贴,是以经适房的名义给予的,而杨大师们享受的福利,被纳入了杭州119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指标,总面积是50万平方米,占了近一半的份额。
据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白皮书,以目前的房价,普通百姓要不吃不喝8
年才能买上一套房,而买不起房的居民家庭比例则高达85%。如果楼市调控久不见效,保障房将是这“85%”最重要的希望。而且,他们奋力争夺的,不是西溪湿地的300平方米,只是城乡接合部的六七十平方米。公众对“领军”领房补、“大师”住大房的质疑,归根到底,是对有失公允的住房保障制度的不满。
有一笔老账:慈禧太后一顿饭要花费N两白银,相当于清末N万中国农民一年的伙食支出……说实在话,太后老佛爷就是用鱼翅漱口、倒牛奶洗澡,我们都不羡慕,只是,你喝你的参汤,别抢我的口粮。同理,“领军”应该奖励,“大师”应该延揽,但请不要侵占“85%”的人唯一指望的保障性住房。 (苏宁)
误造误传“金庸逝世”的假新闻,让方兴未艾的微博很窘很尴尬。这不仅让微博尴尬,让那些在微博上转发了这条假消息、为谣言的传播推波助澜的人也很尴尬,某“新闻周刊”的微博,未加核实的消息发布和毫无怀疑的转发,让假消息看起来更像真的。(综合近期媒体报道)
中国青年报一评:
那些加了V、经认证的名人还有一星半点儿反思精神的,当然这声“对不起”说得很勉强。轻描淡写地道歉后,很快将话题转向了“纠错”:微博虽然传了假新闻,但也展现了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这真是一个很妙的诡辩逻辑。
“金庸逝世”的假新闻,并不是一个可以表现微博自我纠错的典型案例。我也同意开放的微博空间具有纠错功能,不过,这个事件并不具有代表性。微博上的多数传言和谣言很难纠错,比如盛传某个官员有多套别墅,盛传某个警察有七八十个情人,传说某个高官收了多少贿赂,某个名人有多少家产。这些当事人不太好站出来自证清白,一般人也无法了解实情,关键是在某种夹杂着官民对立、阶层撕裂的情绪中,许多人本能地相信这些消息肯定是真的,
加了V、被身份认证的名人名博,本该在纠错中承担责任,可很多时候,他们不去对传闻证实证伪,而是为了迎合某种情绪而不负责任地转发。其实,对很多传闻,这些名人名博所掌握的采访资源和人脉网络,是可以对信息进行判断的,可他们没有做这种简单的工作。大家都在情绪化地转发,而把证实证伪的纠错责任转嫁给了别人,这正是微博谣言盛行的重要原因。 (曹林)
华西都市报再评:
前文提到的某“新闻周刊”即中国新闻周刊。这条简短微博,“连累”了该杂志副总编辑、一名网站内容总监和一名网站编辑,该杂志副总编辑已发布辞职声明。
对微博与假新闻之间“恩怨纠葛”的反思,显然不能仅停留于个别具有担责反省意识的媒体人、评论人身上,而应该成为媒体从业者、乃至所有微博写作者的自觉意识,并应在此基础上达成一个普遍共识。
网络匿名性加之140字的字数限制,让假新闻容易成为微博的阿喀琉斯之踵。但是,开放的网络互动也容易启动纠偏和自净
功能,掌握新闻资源的媒体的职业自律,更是对假新闻生存空间的致命威胁。
媒体微博转发这个插曲,让“金庸被死亡”事件有了更高的反思剖析价值。网络编辑在家值班等种种偶然性中,其实暗藏了违背新闻客观规律的必然风险。而不管载体介质有何新旧之别,新闻就是新闻,真实就是生命。一次没有核实的抢发“疏忽”,对媒体公信的戕害后果是多么致命,显然无需赘言。希望这个小插曲能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即便在网络上,发布传播新闻,也能坚守住最起码的底线。(李晓亮)
华西都市报再评:
从字面理解,“廉租别墅”本身就充满矛盾的味道——既是廉租,何来别墅?以文字的巧妙来掩饰规章制度的错误,其实是更大的错误。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个社会里,“道德家”随时都可能挺身而出。笔者的意思是,在特殊背景下,公众去苛求“廉租别墅”的既得利益者们,有舍本逐末之嫌。是的,一个杨澜或余华,或许就“抠走了5个家庭的份额”,但这样的后果,并非他们的本意。在充满矛盾的“廉租别墅”概念下,他们只是替罪羊,错误本身,在于制度。
杨澜、余华们,也未见得就能登上财富排行榜,但与生活在房产
边缘的“85%”相比,他们肯定算得上丰衣足食。这,就是“廉租别墅”这种“保障房体系”的可笑之处,国家正在花大力气缩减收入分配差距,而这样的“保障房体系”事实上背道而驰,为“收入分配不公”又添了一把火……
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自古以来,这是给“供方”出的大考题。对身家殷实的马化腾来说,“保障房”早就失去了“保障”的本意,但既然是一种政策性奖励,他笑纳了,也理所应当。换句话讲,即使杨澜们出于自愿,最终将“廉租别墅”捐献了,也并不标志着规章制度就是正确的。因为,在一个错误的制度下去探讨人的品格,永远没有必要。 (贾知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