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成都学院牛人教师尝试将游戏人物制成粘土动画片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一些人:他们默默无闻,却身怀绝技,让人刮目相看;他们不是明星,没有闪光灯追逐,却依然星光四射……华西都市报特别推出“牛人在身边”栏目,请“眼睛尖”的你搜寻并推荐身边的各种“牛人”,你可拨打华西热线 028-86969110,QQ130069110,电 子 邮 件hxdsb86969110@gmail.com,短信13880035050推荐。
“每一件作品都是有生命的。做粘土的过程,就像在为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赋予躯壳和灵魂。”汪旭说,做粘土的过程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他会一直做下去。
“这些都是游戏人物的模型,费了我不少功夫。”昨日下午2点过,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的一间教室里,汪旭看看桌上10多个已捏好的泥人,随即又低下头,在一个还未完工的泥人身上继续雕刻。他的四周还坐着6名学生,正对着各自手里的那团泥巴雕琢着。
汪旭是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的一名绘画课教师,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泥巴匠”。玩泥巴已经5年了,从最早简单地捏“人物”,到现在带领学生成立工作室,汪旭已开始将自己捏出的人物做成粘土动画片。
“泥巴匠”·开课
手把手教学生捏泥人
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汪旭名气不小,每学期选课时,老是有学生因选不上他的课而埋怨,甚至有学生要求他帮忙“开小灶”。
“制作粘土的过程其实很简单。”汪旭拿出1张事先绘制好的图片,再照着图用铁丝在木板上做出一个人物的大致造型。
“这是泥人的固定支架,铁丝用来做固定支架,支撑泥人身上的粘土。”汪旭指着木板上缠绕的“铁丝网”,接着又拿出一大块粘土,贴在支架中间。“贴粘土的时候,要先贴整体的、大块的,再贴细节的、小块的。”贴上粘土后,汪旭拿出一把刻刀,快速雕琢出了泥人儿的整体造型。
“最后就是用石膏翻模和材料置换。一般用来置换的材料是比粘土贵一点的材料,比如,树脂之类的。”汪旭说,这两个工序稍微有点复杂,需要耐心,一旦着急,泥人就容易被捏碎。
每一堂课上,汪旭总会手把手对学生进行指导,并现场演示。
高考填报志愿时,汪旭本来想填报雕塑专业,却最终学了绘画。但他一直没放弃雕塑,当他无意中发现粘土制作后,很快就喜欢上了。
对“玩泥巴”这件事,汪旭的许多朋友都不理解。“他们总说我,玩泥巴能玩出什么来,还不如去做生意。”但他觉得,人生中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一生中至少要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汪旭抚摸着自己做出来的泥人儿说,不图别的,就图高兴。
“泥巴匠”·想法
自己动手捏变形金刚
“小时候特别喜欢变形金刚,却没钱买模型。我就想,要不自己捏一个。”有了这个想法,汪旭就照着动画片里的人物造型,用家门口的泥巴捏变形金刚。
他还记得有一次,用鱼塘边的泥巴捏泥人时,把鱼塘的堤坝掏了一个洞,鱼游了出来。“爸妈知道了,狠狠教训了我一顿。”
“泥巴匠”·快乐
享受做粘土的过程
“学生们的作品总是让我很感动。”汪旭说,学生的每一件作品都包含了他们对作品倾注的感情。
有一个粘土作品,让他印象很深。那件作品描述的是,一个泥塑的瘦弱男生,快要被一个硕大的圆球压垮。“当我看到这个作品时,我就想,学生心里一定沉淀着某种痛苦。”后来汪旭才知道,那名男生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他已经有点无力承担。
评价自己的作品,汪旭很谦虚:“我还没有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因为材料、技艺都还在不断地更新。”
去年,汪旭带领学生,用8个月做了一部名叫《输与赢的概念》的粘土动画片。“那部动画片的主角是一个老款的手机,开始大家因它长得不好看而不喜欢它,它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让大家接受了自己。”汪旭说,这就像粘土制作,开始的时候或许很多人不知道或不接受,但接触以后就会发现它的美。
“每一件作品都是有生命的。做粘土的过程,就像在为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赋予躯壳和灵魂。”汪旭说,做粘土的过程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他会一直做下去。
华西都市报记者黄越摄影谭曦
什么是粘土动画
和木偶动画一样,粘土动画是定格动画的一种,它由逐帧拍摄制作而成。一部粘土动画的制作包括脚本创意、角色设定和制作、道具场景制作、拍摄、合成等过程。粘土动画在前期制作过程中,很大依靠手工制作,手工制作决定了粘土动画具有淳朴、原始、色彩丰富、自然、立体、梦幻般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