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12月9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12月9日 ] -- 要闻 -- 版次:[ 006 ]
重伤员巴珠的70小时
2010-12-09
抢救生命,直升机飞越二郎山(成都军区某陆航团供图)

  昨日,距甘孜州道孚县山地灌丛草地火灾已过去3天。省急救中心的医疗救援,也开展了3天3夜。

  从康定到成都,省急救中心专家对重症伤员巴珠的救治,已持续了70多个小时。在过去的几十个小时里,每10分钟就要记录一次监控数据变化,每2小时就要采集一次血液样本,每天要开两次全院大会汇总病情……

  上至医院院长、下至护士护工,几十名医护人员,用行动书写着厚厚的“救援日记”:

  12月5日快!深夜赶赴康定

  晚上7点50分,省急救中心主任胡卫建正在省医院加班,准备第二天的会议文件。电话骤然响起,省卫生厅应急办通知:“快!立即派专家前往康定救治道孚火灾伤员!”

  胡卫建从二楼办公室跑到6楼烧伤科,主任医师谭加韬正好值夜班,“你立即下楼上救护车。”8点15分,谭加韬穿好衣服,和道孚火灾发生后的第一支医

  疗队出发了。紧接着,胡卫建又安排急救专家周玉波、1名烧伤科和1名急救护士,备好烧伤科专业仪器、药物,乘坐第二辆救护车出发。此时,时间是12月5日晚上9点半。

  晚上10点半,谭加韬乘坐的救护车开到雅安时,大雾朦胧,路况不好。这时,谭加韬通过电话得知有4名伤员正在从道孚往康定的路上。

  12月6日连夜抢救千里转运

  凌晨1点过,谭加韬乘坐的第一辆救护车抵达康定。从道孚火灾现场开来的救护车也正好抵达医院门口。总共4名伤员,其中51岁的藏族女同胞巴珠伤情最为严重。

  静脉穿刺建立双通道快速补液、气管切开、吸氧……谭加韬迅速展开抢救,经过一夜处理,直到天亮,巴珠的生命体征才趋于平稳,但仍处于休克期。随后,谭加韬与其他医疗队专家开会后向省卫生厅应急办建议,将4名伤员转往成都进行救治。

  上午11点半,省医院接到省卫生厅应急办通知:将有1名特大面积烧伤的重伤员送到省医院救治。谭加韬同时通过电话将巴珠情况一一汇报。

  中午12点,省医院烧伤科腾出一张重症监护室床位,备好抢救巴珠所需的血浆、免疫球蛋白、血透机等,以烧伤科为主的专家救治组也随即成立。

  中午12点半,谭加韬陪同巴珠登上从康定到成都的直升机。下午2点17分,巴珠被送到省医院。专家救治组确立对巴珠的救治方案,进行全天24小时特护治疗。巴珠的烧伤面积被

  确定为95%,其中80%为深三度烧伤,并伴随中度吸入性损伤、肋骨骨折、急性肾衰等。

  6条补液管、4条监测管随后插入了巴珠的身体,呼吸机、血透机以及多种检测设备都用上了。

  晚上10点,巴珠心脏骤停。经过半小时心肺复苏等抢救,医生才将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12月7日国内顶级专家大会诊

  凌晨3点,数十名专家5个多小时的联合诊治,巴珠的情况渐渐稳定。但此时,她已出现呼吸循环系统衰竭、神经系统衰竭、泌尿系统衰竭等多器官衰竭,靠呼吸机、血透机、肾

  上腺素等设备药物维持着生命。

  上午12点,20多名国内顶级专家在省医院为巴珠进行第三次大会诊。一项项病情报告不容乐观。会诊结果:治愈希望渺茫。

  12月8日希望明天奇迹能出现

  与前一天相比,巴珠的情况没有太大变化。由于伤情严重、复杂,虽然早已过了48小时休克期,但仍处于休克状态。

  一切救治、护理按照计划进行:医生每2小时检查一次血气、每4小时检查一次内环境、全天24小时不间断输入血浆。大面积烧伤导致巴珠脱水严重,一天下来,要输入上万毫升血浆、蛋白等液体。

  两名护士守在床前,更换液体、吸痰,每10分钟记录一次监测仪数据变化,每两小时采集一次血样。医

  生随时查房,这个医生刚出来,下一个医生又进去了。早上8点半、下午4点,召开两次全院会诊,对巴珠的病情进行汇总。

  病床上的巴珠,病情既没有恶化,但也没有起色,一切都维持在相对固定的水平上。

  “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成为救治组成员见面时必说的话。

  “明天会怎么样?希望奇迹能出现。”烧伤科主任张兵说。

  华西都市报记者刘晓娜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