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12月9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12月9日 ] -- 要闻 -- 版次:[ 004 ]
少校李列 地震救援就曾出生入死
2010-12-09
李列家人抵达康定华西都市报记者杨涛摄
当地百姓送英雄华西都市报记者刘亮摄

  烈士

  李列

  38岁

  四川安县人

  政治教导员,少校

  李列当兵走了,妹妹也出嫁了,弟弟也去当了上门女婿。如今,只留下65岁的父亲李生勤和61岁长年多病的母亲张光菊在家,两位老人靠李列津贴和务农维持生计。

  不想,一场突发的火灾将老人最引以为豪的儿子夺走了。在道孚“12·5”火灾中,绵阳籍38岁的甘孜军分区某部独立营教导员李列,将英魂永远留在了道孚草原上。李列牺牲的消息,这几天悄然在烈士家乡安县塔水镇明星村传开来。

  李列,身兼儿子、父亲、丈夫和军人,他的离去让家乡人悲痛而牵怀。他在亲人、邻居、老师眼里是什么样?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专程前往李列家乡对他的亲人、邻居和老师进行探访。

  记者探访:烈士的家很清贫

  昨日上午,华西都市报记者沿绵阳辽宁大道,转入辽安(辽宁援建安县修建)大道进入安县塔水镇,在塔水镇明星村支部书记刘德明带领下,穿过一排排、一幢幢灾后重建而起的漂亮农房,踏过一道道土田坎,来到了该村一组一个陈旧的小院前。“这就是李列的家。这房子,地震震坏了,他父亲得病20多年了,家里困难,没钱修,只是修补了一下。”老支书刘德明说。

  记者进入小院看到,一栋七八年前修建的两层小楼,左边院墙下是敞开的简易厨房,右边是还未完工、新修的副房,说是院子却非常狭窄,只是农家为了安全多了一道围墙。举目环视,屋顶、墙壁,虽然明显有加固和修补的痕迹,但细小的裂纹随处还是可见,唯独墙上那张放大的2008年映秀“5·12”地震抢险救灾,李列所在独立团荣获的“集体一等功”让小屋熠熠生辉。

  患病父亲:靠儿子津贴生活

  “锦旗旁,长得高高大大、胖胖的那个是我儿子,列娃子……”老人见我们在专注墙上那张放大照片,自豪地对记者说。据了解,李列的父亲叫李生勤,1962年入伍在青海格尔木服役多年,是一名汽车兵。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安一个家,他转业安置到绵阳38队汽车运输公司。后来,李列父亲同身处农村的母亲结婚后,为照顾家转到安县38队汽车运输公司当驾驶员、修理工。

  1988年,那时李列正好初中毕业,原本幸福的家庭,因为他父亲在修车时的一次意外事故中,腰部、头部被车砸压,虽捡回一条性命,但从此也落下眼部、脑部残疾。整整20多年,长期靠药罐子过日子。后来,李列当兵走了,妹妹也出嫁了,弟弟也当上门女婿而去。如今,只留下65岁的父亲李生勤和61岁、也是长年多病的母亲张光菊在家,靠李列津贴和务农维持生计。

  邻居眼中: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对人也好啊,不管是小时候,还是当兵、当军官,只要一碰到人那叫得你可甜了。”“我们都记得,只要从部队回来探亲,总要给邻居孩子、年纪大的老人买东买西,碰到抽烟的跑老远,都要把烟给你递上。”邻居们纷纷说。

  亲人眼中:他是一个忠孝两全的人

  工作中,李列是一个爱兵护兵、忠于职守的干部;生活中,他是一个肩挑家庭重任的孝子、好丈夫、好爸爸。“列哥真不容易,你说他不但要承担起自己父母这个家,撑起自己三口小家,还得照顾独女嫂子那边的父母,多么不容易……”李列的表妹蒋木兰说着流下眼泪。

  “李列是我的好兄弟,不管家庭再困难,压力有多大,他总是乐呵呵的,而且把方方面面都处理得很好。”李列的堂兄李子述说。

  李列的最后一句话

  “兄弟,我带一部分战士跟老百姓过去看一下,你集合后续部队,防止孜龙山死灰复燃”。

  钟述强华西都市报记者姚茂强茂强安县报道安县报道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