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伟强(湖北大学生) 福建男子范兵报名参军却未能如愿,因为公安查询系统里显示范兵系刑嫌人员。家人称,范兵14岁那年,在学校被民警要求按手印采集信息,但未告知用途。范父质疑,当年因上级下派指标,要求派出所限期内完成一定数量刑嫌人员信息采集,民警找调皮学生凑数应付任务。(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2版) 每一位拥有合法身份的公民,从呱呱坠地一直到终老,大概都要与公安部门打交道。范兵被列为“秘密刑嫌人员”的事件并不是孤例:此前新闻也报道过,打工妹林贝欣因身份证遗失,被义乌警方跨省拘捕;而陕西一位身份证重号者一上网,就引来警察问询……这些案例虽然没有酿成什么不可挽回的恶果,却让很多人都有了身份资料被“利用”甚至被滥用的隐忧。 “刑嫌人员”可不是闹着玩的名号,而是被打上了“犯下刑事案件”的嫌疑。事实上,范兵当时才14岁,他只不过是调皮捣蛋,却不料因为一时捣蛋背负了一个隐形的甩不掉的罪名。现在即使这样的“不良记录”被删去,但受害者对当地警察的信任也已经消耗殆尽了。捣蛋是孩子的天性,按照这种荒谬的逻辑,绝大多数人都应该被“刑嫌”,因为他们曾经捣蛋过。显然, 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这起事件反映了某种权力的肆意妄为,用不透明的手段,哄骗学生,使他们陷入了被设好的圈套。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警察对被贴上标签的捣蛋的孩子肯定也是恨不起来的,他们或许也没料到当初一个“刑嫌”标签会影响人家一生。那么当初这么做是不是真的在“凑指标”呢?现实中,我们看到太多硬性摊派的各种指标了。所以,难怪范兵父亲质疑警察突发奇想到学校采集人员信息,是涉嫌“凑指标”。 当事警察支支吾吾,负领导责任的所长已下海经商,看来真相一时半会还出不来。不过,根据经验,其他措施可能会雷厉风行地出来。一旦引起舆论注意,某些权力者会先想到捂紧真相的盖子,然后抛出诱人的胡萝卜,转移人们注意力,最后达到息事宁人的目的。 事情倒是可以平息,可权力不透明的现状并没有改变。诚然,人员信息采集是一项很有必要的工作,但没有事先的告知,当事人不知道自己的信息将作何用途,免不了有被“刑嫌”忧虑。现在,民众权利意识越来越强了,要大家配合公务其实很简单,说明为什么就可以了。而不是虚与委蛇,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最后落得里外都不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