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版:巴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12月9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12月9日 ] -- 巴蜀 -- 版次:[ 024 ]
对付电话骗子 还需公安部门给力
2010-12-09

  昨日,华西都市报的追踪报道《骗局大揭底:骗子“七十二变”,看我反骗招数》披露了网友晒出的各种“防骗阴损招数”,让无数遭骗子骚扰的市民解气又解恨。

  面对电话骗子,我们从通信运营商和公安部门可以得到哪些庇护?立法上又可以作出哪些努力?记者一一为您解答。

  通信运营商:可通过短信平台举报

  记者从电信、移动、联通等几大通信运营商了解到,运营商不是执法部门,无权屏蔽某一个电话号码,只有在接到公安部门的正式函件的情况下,才可以对某些电话号码做出处理。

  但市民收到有害短信,可以向运营商的客服平台举报,运营商定期综合骗子电话,向公安部门申请屏蔽这些号码。同时,移动、联通已开通有害短信举报平台,移动用户在短信前加骗子手机号和#发送至10086999,联通用户在短信前加LGDXGB#骗子的手机号码#发送到10010,便能完成骗子短信举报。

  成都市公安局提示,市民遇上骗子短信或电话,可记下骗子的号码,直接拨打110举报。

  专家意见:公权力介入十分必要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喻中说,由于电信部门与手机、座机用户之间是商业关系,就算明知对方是骗子,也没有权力屏蔽其电话,因此公安部门以公权力身份的介入十分必要。例如:公安部门一旦获知骗子的电话,将其告知电信部门,通过电信部门的技术措施使其电话停机或者追踪到个人。

  喻教授说,目前源源不断的欺诈性信息已构成公共危害,但没有专门针对此危害的法律法规,导致相关部门无法可依。立法部门应加快脚步,通过抽样调查等方式,确定受骗群体的人数、损失大小等,论证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吴翠峰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