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江苏教师) 浙江杭州宣布未来三年建设150万平方米“人才专项用房”,纳入保障房体系。今年开工的50万平方米人才房占用了一半的经适房指标。根据政策,人才专项房可以市场一半的价格购买,被指是高收入者的福利。目前已有杨澜、余华、朱德庸等名人入住。(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0版) 说“杨澜住进保障房”,这新闻效应不亚于“LV卖出了白菜价”。只要善于偷换概念,一切传奇皆有可能化为现实。据说人才专项用房,是杭州保障房体系中除公租房、经适房、廉租房、限价房、危改房外的另一地方特色系列。这一系列又细分为“大师级人才专项用房”、“突出贡献人才专项住房”等六大类。根据规划,2010年的这50万平方米人才房,被纳入119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指标中,占了一半份额。换句话说,杭州开工的“保障房”里,只有半数多是真正保障低收入群体居住权的。 至此,我们终于理解了:原来保障房的气球就是这么吹大的。既然“人才房”也贴上了保障房的标签,“保障房”无法保障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此般李代桃僵,好处是看得见的:一者,随便什么时候,舆论监督起来,“保障房”成绩单上的数字还是很漂亮的。至于那些嗷嗷待哺的,不妨称之为“结构性失房”;二者,“人才房”上的公平正义考量就不至于太过刺眼,公共政策里的搭便车或马太效应,也会因披上了“保障房”的遮羞布而溅不起一丝涟漪。民生保障领域,最该雪中送炭的财政偏向大师级人才,不免就有锦上添花的嫌贫爱富之嫌。如此指鹿为马,数字上的政绩难免有忽悠的嫌疑。 类似于“人才房”在政策中“被保障”的现象并不鲜见。譬如眼下各地的民营医院“回购风”,当年,以医改名义将之从公立医院花名册中除名,顺带赚得一笔真金白银;如今,再以新医改名义将之招安——如此折腾下来,医改上的民生福祉未曾得见,数字上的利好却是惊人的。当初被“革”出去的公立医院,如今又被“改”回来,来回之间,簿册上都是“便宜账”。于是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地方年终总结的时候,说医改投入如何巨大,但老百姓却很难体会到“看病难看病贵”有多少缓和。 “人才房”当然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但不能占着保障房的份额——这正如买医院的费用,不能算作新医改的投入。改善民生不是吹气球,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功夫。步子小一点,或者速度慢一点,总比纸上画饼、虚与委蛇的强。须知气球吹得越大,越有爆炸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