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版:中国·华西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12月8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12月8日 ] -- 中国·华西评论 -- 版次:[ 014 ]
什么都没有死
2010-12-08

  □本报评论员贾知若

  文学作品里,“诈死”往往是一种需要。比如《赵氏孤儿》,如果屠岸贾一早就发现程勃原来就是赵家后裔,历史和演义,都彻底没戏……在金庸的武侠名著中,也不乏“诈死”造就的奇峰突起,《连城诀》里狄云的师父戚长发、《天龙八部》的慕容复之父慕容博,均是如此。

  放诸现实,当名人作为一种虚假消息迅速传播,则将带来无穷尽的尴尬。名动文坛乃至江湖的金大侠,就在12月6日晚间让世人虚惊一场。“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这个莫须有的所在,标志着一切只是个恶趣味的玩笑。

  金庸先生已不是第一次“被去世”,所以很淡定。但是微博不淡定,当一个假消息以它为载体,传播得比瘟疫还要迅疾,它显然需要反省。虽然贵为新锐媒体,有些职业准绳,微博也无法摆脱,比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从面世以来,微博正悄然渗透着整个世界,构

  筑着某种新的生活方式。遗憾的是,或许由于在140字的弹丸之地里,信息来得太多太快太猛烈,微博根本无法解决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难题。

  在微博上我关注的对象里,有作家悲叹——“无法保证信息是否真实,今后一概不转,只写原创。”这样的态度,在“金庸被去世”之后并不孤独,隐隐有形成共识之势。然而,你只能保证你的“原创”是真实的,如果只能相信自己,这本身已经背离了“围脖聚议”的初衷。

  当微博成为一种习惯,当前段时间,有一次新浪微博阶段性偶尔抽了下疯,打不开页面的时候,一个素来用辞夸张的朋友告诉我:那天中午他“几乎感觉心脏停止了跳动”……因此,金庸先生或许可以对“假死事件”一笑了之,微博不能。因为它朝阳般的前景,很可能被这一事件捏住了要害。

  近年来,名人“被去世”的假消息屡

  屡散播,已远远出离了言论自由的范畴。看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旧事物消亡了,却并不意味着虚假的恶趣也随风而去。名人或未真正面临生死抉择,这个抉择,实际上该由传媒面对。

  人的理念犹如市场,也有供需两大阵营。若认真探讨谣言的发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具体问题上,传媒和民众有时候显得比当事人还要功利,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人“期待”着某些事情的发生,而谣言,正好花枝招展地迎合上来。

  又想到“微小说大赛”,事实上,隽永的微小说可能并不存在,它只能顺着时间顺序阶段性地“优秀”。就近而言,最有趣的微小说可能是这样的:

  ——(急切地,甚至兴奋地)助理先生,请问金庸先生在家吗???

  ——(疲惫地)在,一切都好,这已经是我今天接的第N个电话。对不起大家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