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李晓亮 6日晚7点半左右,一条内容为武侠大师金庸在港病逝的消息在微博流传。 本报记者第一时间和金庸家人取得联系,得知金老先生现在身体很好,证实上述流言为假消息。 而这已经是金庸半年内遭遇的第二次“被死亡”事件——今年6月,微博上也曾有假消息称,金庸去世,随后即被证伪。谣言频出,网友痛批造谣者“不道德”。 (相关报道见昨日本报13版) “一代大侠”金庸,前天晚上又在微博上“被死亡”了一回。说“又”是因为今年6月份,金大侠也在网上“被死亡”了一次。这次情形和上次并无二致。风起于一条难以求证的微博:“金庸,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2010年12月6日19点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很快各路人马飞快转发,转发时都不忘加一句“真的吗?!”“紧急求证。” 某知名新闻时政周刊,未加核实就转发了该微博。让不少网友误以为是媒体求证后发布的官方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网友“信谣传谣”添了把力,增加去伪存真的难度。不过,网上网下还是很快证实这又是一次无聊网友策划的“娱乐假死”。在确信是恶作剧后,不少网友显然为这种无聊无德的低级捉弄感到窝火,发帖称要网上人肉这次假消息的始作俑者。 有人认为,微博的风靡,为这种网络造谣提供了温床。但此事反过来看,微博未尝不是让假消息难以遁形的“照妖镜”。它的高度交互性,让网友可以更方便地互动求证,以最低廉的成本最快捷的方式让辟谣变得如此容易,让金老爷子“起死回生”。 当然,在此还是提醒穷极无聊的网友,不要拿一个耄耋老人的生死开玩笑。哪怕你为人们破解你的谜题留下了两“命门”:其一金庸出生年月有误,再者选了“尖沙咀圣玛利亚”这个子虚乌有的医院。且据考证:圣玛利亚医院,已是香港造谣界著名景点。选这医院,明显是个玩笑。而凭借常识,在香港也不大可能出现网上疯传而正规媒体却全无消息的现象。 “金庸假死”的故事,或许告一段落。但网络时代,网上阅读如何去伪存真,还真是个技术活。在论坛、博客、播客、微博等自媒体发达的当下,阅读网络信息一定 要给自己一个“反刍”的缓冲期。对网友而言,在这个期间,要尽量进行力所能及的自我求证努力。若自身条件有限,在等到权威媒体发布的正规消息前,也应克制自己,不要进行不负责任的传播。 而对媒体而言,当然是要本着真实的原则,不要为了抢发稿时间,而牺牲公信和权威。否则,这对媒体美誉度是致命的戕害。这一点,某门户网站就做得很好,其总编在金庸死讯被证伪后在其微博上发了“编辑基本要求节选”:名人去世的消息不要抢发,除非百分百确认(据说是他们2003年转发某网站比尔·盖茨“遇刺”消息后,痛定思痛,进行的制度性救赎);微博中使用官方账号发布可能引起质疑的消息,必须包括消息来源和相关链接,违者严惩。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当然都是基本的底线原则。但在竞争白热化和浮躁的职业抢拼中,有时连这点底线都在溃败。所以,网络时代信息大爆炸,如何找回那失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供给受众最可信的新闻资讯,让他们在阅读网上资讯时,能减少自我信息“反刍”时间和压力,提升自身媒体公信,是网络浪潮下新闻人的新使命。 只有这样的新闻语境下,才能最大限度压榨网络造谣传谣的生存空间,让谣言无处容身,这才是根本上的纠偏和自我净化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