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江苏教师) 10月2日,国庆期间,江苏南京雨花台区赛虹桥街道组织施工人员,连夜抢搭违建,给附近居民带来诸多不便。赛虹桥街道有关负责人解释说,这不是在搭违建,而是在连夜抢建“遮羞墙”,用于沿街出新。对此,当地媒体曾做过连续报道。而近日,赛虹桥街道城管科竟突然又偷偷将这处遮羞墙强行推倒。(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07版) 遮羞墙见多了,也就不需要拿“文化墙”、“景观墙”的艺术布蒙脸了。赛虹桥街道的遮羞墙之所以成了焦点,倒不在于墙面如何创新——因为说到遮羞墙的历史,有河南郑州的,有甘肃永靖的,有河南济源的,还有广西平乐的——倒是这遮羞墙建了拆、拆了建,弄得鸡飞狗跳,折腾得够呛,民意反弹激烈。 遮羞墙当然是拿来遮羞的。遮的什么羞?无非是老房子土气十足,参差零落,不符合某些长官的权力美学,认为它有碍观瞻。老百姓居家生活的房子,总是敝帚自珍的,有钱的早就搞“别墅美学”去了。所以,瞧着不顺眼的肯定不是街道上的住户。用个遮羞墙的意思,就是一墙遮百丑,眼不见为净。至于墙后的冷暖人生,既无须想象,也不用思量,只要墙外干净利落就成。 当然,既然拿出了遮羞墙的决策,固然有很多上得了台面的理论来支撑,民众也不可妄自腹诽。但有一点是需要质疑的:老房子可以拿遮羞墙来遮羞,那么,遮羞墙拆拆建建之“羞”又拿什么来遮呢?居民的意思是,这事儿是街道办操办的,成本不能分摊到居民身上来;而街道办却比窦娥还冤,加班加点赶进度,据说“只是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施工,并无不当”。问题就来了,遮羞墙又不是一个构思,拆拆建建已经好几个月了,给相关住户造成的损失不谈,靡费的人力物力起码有钢筋水泥为证,总不能指望外星人来买单吧。 拆了建,建了拆,短短一两个月的事情,不得不让人质疑遮羞墙背后的决策理性。据说,遮羞墙是在“凌晨”被施工队推倒的,上午开建新工程。这时间上的节点也让人浮想联翩——好比一个小孩子做错了算术题,趁老师不注意,赶紧改正过来,以期获得满意的“高分”。如此儿戏般的拆拆建建,居民自然多有不解。一旦居民不甚理解,工程的正义性就值得推敲,遮羞墙上附加的民生成本就更需要明确的答案。 沿街出新是好事,但好事如何办到点子上,显然更重要,至少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在成本核算上粗枝大叶。其实,一座城市如果清清白白、温温润润,也就没什么“羞”可以遮、需要遮。民生之美,就在于参差多态,大都市向来容得下小情怀。如同大完美从不忌惮小瑕疵,没有什么比真实更扣人心弦,没有什么比直面真实更坦荡从容。当然,如果能把那些“羞”都逆转为城市名片,就不劳遮羞墙出面混淆视听,公众也就不会有诸多怨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