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刚性的制度、公正公平的程序的缺乏是当下我国不安全感产生的源泉 当前,中国持续快速发展,国人的腰包越来越鼓了,腰板越来越硬了,可心灵却越来越“脆弱”了。 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公司白领受访者达57.8%;知识分子(主要为高校、科研、文化机构职员)受访者达55.4%;而网络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则高达七成。 怪象干部知识分子约半数自认为“弱势” 45.1%的受访党政干部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其“弱势”心态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激烈的官场竞争、严厉的问责制度和强大的网络监督面前,一些官员成了“惊弓之鸟”;二是某些地方在干部人事上依然存在论资排辈现象,甚至“潜规则”盛行,很 多官员因没有背景,成为官场“弱势群体”;三是公务繁杂,既要有让上级看得见的政绩,又要有能让老百姓满意的民心工程,想要有所作为却困难重重。 针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抽样调查表明,高达55.4%的受访知识分子自认“弱势”。改革开放30余年,知识分子的地位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在经济上也越来越富有,但与一些名利双收、风光无限的房产商、隐形贪官等相比,不少知识分子“喊弱”、“哭穷”首先是因为对自身境遇不满,而这种不满是通过比较得出的。 专家点评: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一个稳定的预期,刚性的制度、公正公平的程序的缺乏是当下中国不安全感产生的源泉。另外,“弱势”是相对的,你在这一个环节强势,到了下一个环节可能是弱势,而社会不公正、不公平等现象的普遍存在,使每个人都身受其害,“弱势”心态自然蔓延。 缘由“喊弱”“哭穷”源自收入差距生存压力 为何公众普遍出现弱势心态,并且感受如此强烈?在记者的调查采访中,排在前三位的原因分别是:“收入与预期有距离,生存、工作压力大”(37%)、“社会竞争中产生不公平感,导致相对被剥夺感强烈”(29%)、“许多个人权利得不到有效维护”(16%)。可见,收入差距、生活重压、公平感保障感缺失等是“弱势感”的催化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必然会引起中低收入者的不满,从而引起“弱势心理”。高房价和通货膨胀的冲击也让人们“弱势感”强化。看到别人住着别墅 开着豪车,而自己辛辛苦苦攒一年的工资还买不了几平米房子,“弱势感”怎能挥去?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在涨价,工资增长的速度跑不过物价上涨的速度,“弱势感”如何避免?一位网友这样说。 专家点评:相对特殊利益集团的不劳而获,对大多数人而言,无论是物质财富的获得、政治权利的实现,还是话语权的掌握、社会地位的提高都不尽如人意。当一些群体与阶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获得越来越多社会资源的时候,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却被抛到了主流社会发展的轨道之外,在这种情况下,“弱势心理”自然会迅速蔓延。 对策完善制度建设消除公众“弱势心理” 如何消除公众的“弱势心理”,让 大家充满自信,获得尊严?49%的受访者选择“让大家都富起来,调整收入分配方式,缩小收入差距”,20%选择“增强大家的保障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大家基本生活”,12%选择“让大家都强起来,在利益受损的时候能够有畅通的渠道”。 由此可见,老百姓最关注的还是收入,只有让大家的钱袋子鼓了,收入增长的速度超过了物价上涨的速度,才能抵御通货膨胀的冲击,才能消除“弱势心理”,增强幸福感。 专家点评:制度的不完善是造成“弱势心理”蔓延的重要因素。弱势化的本质在于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而造成资源分配不公的关键则在于现有制度的不完善,如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因此完善制度建设是重中之重。 据《人民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