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版:国际/华西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12月2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12月2日 ] -- 国际/华西评论 -- 版次:[ 015 ]
任教乡村像充军的悲情
2010-12-02

  □胡印斌(河北职员)

  本人不当老师已很久。看到昨日中青报关于乡村教师纷纷逃离教育的报道后,很有一些感慨。这些年来,国内很多地方乡村日渐破败,精壮人员稀少,精神生活单调,公共服务缺乏,这样的乡村,确实很难承载“乡村教师”的浪漫之梦。

  有一部分乡村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国家和地方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建设。不过,也有很多地区因为无力进行如此规模的基础建设,成为一种悲情的、被忽略的存在。于是,“到乡村任教去”的理想,也就容易在遭遇坚硬现实后褪去浪漫色彩。正常的“轮教”行为沦落为实际意义上的“充军”。而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反差更加强烈。

  我们不能总是单纯强调乡村教师的甘于奉献和固守寂寞,更不能因为有了优秀教师的坚守,就不在改变乡村公共服务、公共设施上多做努力。均衡发展不是一句空话。精神与物质的均衡、城市与乡村的均衡、职业之间的均衡,都很重要。一个社会所有的努力,都应该是更好的服务于人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教师的畏惧乡村、逃离教育,是一个刺目的警示。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