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版:中国·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12月2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12月2日 ] -- 中国·关注 -- 版次:[ 010 ]
“北漂”青年做蛋自居 花钱不多住起热火
2010-12-02
戴海飞在“蛋壳”里看书图据CFP
小屋顶部还带有天窗
还没到春天,小屋外长出了草

  前晚7点半左右,北京街头,不少人已穿上羽绒服,戴海飞的“蛋形”小屋里,温度表显示4.4℃。刚毕业半年的戴海飞,用竹子造出一座“蛋形”小屋,作为自己的蜗居。

  材料:竹条钉子造出蛋形小屋

  戴海飞的公司位于海淀区成府路一个大院里,在公司楼下,一座小屋像一颗巨大的鸡蛋,立在草坪上。“蛋壳”上,被掏出一个椭圆形的小门,没有锁。小屋的下边,装有轮子,可以挪动。

  从里边,可以看出小屋由竹条编制而成,上面用一些钉子进行固定。戴海飞介绍,在竹条外,还有竹席、保温膜和防雨膜,最外边是麻袋拼成的保温层,麻袋里填充着发酵木屑和草籽,“到了春天,里面可以长出草来。”

  创意:“城市下的蛋”中获灵感

  戴海飞的老家在湖南邵阳乡下。戴海飞在湖南读大学,从网上找到北京一家建筑设计公司实习,毕业后就留了下来,“以父母的工资水平,在北京买套房需要工作两三百年。”

  “即使在北京租房,价格也让我难以接受。”戴海飞介绍,年初,在公司的“双年展”上,展示了一个设计项目,叫做“城市下的蛋”,即可以移动的蛋形小屋。“我希望有自己造的房子,这个设计正好符合我的要求。”戴海飞说,他决定利用公司的设计概念,给自己造一座房子。

  随后,戴海飞跟表哥借了6400多块钱,作为买材料的成本,在几名学弟学妹的帮忙下,忙碌了一两个月,造出了这座蛋形小屋。国庆节结束后,戴海飞花了三千多元,把小屋从老家运到了公司楼下。

  据《新京报》

  公司:您拨打的电话无人接听

  昨日,有网友提出,蛋形小屋是戴海飞所在建筑设计公司的一个设计创意。那么,戴海飞的行为,是在高企的房价下的无奈选择,还是公司在市场至上形势下的借势炒作?

  质疑:房子便宜,但地皮会免费?

  在某新闻网站上,大多数网友认为,戴海飞此举是面对高企的房价所作出的无奈选择。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戴海飞曾称蛋形小屋创意来自公司的设计,这引起了部分网友的质疑。他们认为,戴海飞的行为或许只是公司的一个炒作。一网友发帖称:“我觉得这个房子遇到大雨怕靠不住,即使不漏水,袋子吸水也可能压垮。再就是防火,恐怕不符合要求吧?楼上扔一个烟头,全完了。不是炒作吧?”

  陆续开始有网友质疑这是一场炒作。一名河北网友跟帖称:“不现实,哪里会有免费的地皮。”成都网友“纵横天下”也发现了问题:“新闻里说,物管赶了他几次,但他不走,物管只得算了。如果没给物管钱的话,物管真会这么好?你去试试。”

  也有网友开始拿戴海飞建造房屋的钱来算账:“建房子用了6427元,从老家湖南运到北京花了3500元,这加起来就差不多一万元了。有一万元来造房子,还没钱租房?”

  调查:他的博客,链接公司产品

  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在豆瓣网上找到了戴海飞的博客。11月29日

  23点42分,他写下了名为《城市下的蛋》的博文。文中说,2009年,他在一家建筑设计公司实习期间,参与了“城市下的蛋”的设计过程,并列举了“城市下的蛋”的系列作品:卡拉OK宅、椅子宅、小商贩宅等。

  他还说,结束实习后,自己造一个房子的念头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建房工作从今年7月至9月结束,资金来源于其表哥,并得到几名学弟学妹的帮助。他还列出了自己建房的所有花费。

  让人疑惑的是,在博文最后,戴海飞贴出了“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居住建筑特别奖提名”这一链接,是他所在建筑设计公司所设计的系列建筑作品,其中就包括戴海飞的蛋形小屋。在作品简介里,有一项名叫“使用者意见”,里面的使用者就是戴海飞。

  “我在里面已经住一个月了,只需要十几秒就可以到公司,不用挤公交车。这在交通拥挤不堪的北京算得上是一种享受……”这是他在博客上的原话,在这里,却成了“使用者意见”。

  昨日下午,华西都市报记者致电报道此事的记者刘洋。对方称,戴海飞并不愿受到过多关注,所以之前就与她约定,不向外人透露其联系方式。而戴海飞所在公司现在也不愿意接受采访。“他们还是很支持戴海飞的行为。”刘洋说。

  昨日下午5点30分,华西都市报记者通过网络查询到戴海飞所在建筑设计公司的联系方式,但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华西都市报记者胡挺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