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救助站:王大爷符合救助条件,可暂时到救助站接受救助 没有儿女,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亲人,靠着一辆三轮篷车,几件别人送的衣服,80多岁的王家友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流浪了17年。 这两年,王大爷的身体越来越差,上街捡垃圾都要带着导尿管。昨天,在太升南路,他说,希望能在成都找到一个地方落脚,结束这些年流浪的日子。 大爷的现状靠捡垃圾为生 “以前他在沙河堡以捡垃圾为生,最近四五年来到太升南路。现在这一条街的人都知道他。”在附近流浪了4年多,如今在太升南路上,只要提起篷车大爷,做生意的商家都知道。 每天早上10点半,王大爷都会骑着三轮车,从玉沙路转入太升路口,捡垃圾到晚上7点过,然后回到附近的大发市场,在街边找个较宽的屋檐睡觉。 王大爷平时沉默寡言,街面上的人虽然都见过他,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他不说话,也不乞讨,那么老了还自己养自己,大家一直都想帮他。”王大爷靠着每天捡垃圾换来的几元钱艰难生活,这让街上的生意人看着心痛,常常会拿出钱物救济他。 除了送的衣服,王大爷一直不肯要别人一分钱。只是这两年,身体变差,买药时钱不够,才零星地接受一些好心人的救助。 大爷的生活流浪成都17年 王大爷还记得第一次到成都时,正举办第一届熊猫节,算起来,他已在这个城市呆了17年。 在王大爷心里,有两件事印象深刻,一件是他3岁时父亲去世,从此就和母亲相依为命;另一件则是20岁时,母亲去世,他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此后他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为生,就一直四处漂泊。 “他好像没有亲人。”街上的人都没有见过王大爷的亲友。王大爷说,当年离乡时只有一位长辈送他,现在已经有好几十年没联系了。到成都后,他在沙河堡租住了一段时间棚屋,后来拆迁没了住处,就开始以捡垃圾为生。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歇脚,一个朋友都没有。 “我住在绵阳市三台县乐安镇金家村,这个地址我一直都记得。”王大爷没有身份证,每当有人问起他的身份,他就会说出这个地址。在王大爷看来,这是他最重要的身份证明。 大爷的收入每天不过10元 4年前,王大爷用前些年攒下的180元钱,买了一辆二手三轮车。自己又从垃圾堆里捡来一些钢管和塑料布,扯起了车篷。从此有了一个勉强能遮风避雨的地方。太升南路上的人,都叫他“篷车大爷”。 “衣服是别人送的,衣架、炉子、蚊香盘盘,都是我做的。”如今,王大爷的全部家当加起来不超过200元。4件穿了好几年的旧衣服,用自制的衣架挂在篷车里。一个油漆罐子做的火炉,冬天可以取暖,还可以煮点生食。由于睡觉的地方蚊虫太多,咬在身上火辣辣的痛。前两天,他做了一个蚊香盘,挂在车身上,准备晚上用。 这几年年纪大了,搬不了重物,每天捡瓶子,赚不到10元钱。 大爷的心愿想找个落脚点 “我想有个落脚的地方,晚上睡觉有张床。”思来想去几个月,昨天王大爷想托人在成都找个落脚的地方。现在他每天上街都要带着输尿管,他说,自己的身体已经越来越差,在街边睡觉常常就睡过了头。 得知王大爷的境况,街上的人纷纷出主意。市民肖先生说,如果有哪个小区,缺个守门人,让王大爷去,哪怕不要钱,至少能找个地方吃饭睡觉也好。“那么大岁数了,还是去敬老院好。”大家希望能在成都找个敬老院,给王大爷安家。但没有身份证,户口又在外地,王大爷还是很担心敬老院不肯收留他。 在记者给王大爷拍照时,他特地整了整衣裳,扶着车架挺直了腰板。他说,想把自己拍精神点,这样能给别人一个好印象,说不定会有好心人帮忙的。 太升路社会事务部的赵主任说,由于国家政策规定,王大爷只能回到户口所在地三台县接受救助。如果王大爷愿意返回原籍,可以与成都市救助站取得联系,派车将他送回户籍地。昨日下午,成都救助站获知情况后,表示王大爷符合救助条件,可以暂时到救助站接受救助。 华西都市报记者肖翔摄影报道报料人:肖先生线索奖:6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