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发生特大洪水,有7000多只装有化工原料的桶被冲入松花江中。截至29日17时,沿途打捞防线已打捞起1100多只。环保部门表示,监测显示松花江水质受影响极微,但哈尔滨仍然出现恐慌性抢水。 黄河新闻网一评: 抢水说明官方公告的公信力已然受损。尽管目前的报道没提及,但松花江沿岸的记忆,几乎立即回到4年半前的冬天。2005年11月,吉林石化公司爆炸松花江上游污染。第一波消息,是吉林省宣布松花江水未污染。但在下游,哈尔滨市宣布全市供水停止4天,检修管道。原因是哈尔滨方面已经发现江水污染,但既要与吉林方面协调信息,又要开展防范,结果反倒起了印证传言的作用,全市陷入恐慌。政府频出安民告示,可惜前后矛盾的信息已难以取信于民。 2005年的哈尔滨大停水,最 后以吉林省领导专程向哈市民的致歉画上了句号。但公共信息不准确的印象已经留下,官方信息失去公信力,责任不在老百姓。出现污染不奇怪,污染导致恐慌也不奇怪,甚至紧急事件中信息前后不一致也不奇怪。奇怪的事情是,上游宣布无污染,下游已经紧急停止民用饮水供应。如此违背逻辑的事情一旦发生,政府公告的公信力可想而知。人们的知情权,直接取决于政府的信息披露,这一信息披露又直接关系到人民对行政权的信任。取信于民,则路畅民安,反之则谣言四起。 (李牧) 华西都市报再评: 松花江上的“抢水大战”,不能一再上演。因为每次抢水的背后,都标注着民生权利受损的现状。在这样的信息焦虑下,民众被一种莫名的可能也是盲目的恐慌感所啃噬。信息焦虑,真相饥渴,人们应该求助于谁?当然是权威而有公信力的政府机构。可是,每次“抢水大战”中,人们显然又对政府机构披露的公共信息,保持着一种微妙的信任心理:不是不信,也不是全信。为何政府发布的信息,并未被民意完全吸收呢? 这里面就有着常识的考量了。因为松花江遭受污染不止一次了,而各级政府部门在信息公开上曾有过暧昧的“缓冲期”和与逻辑相悖的 矛盾之处。这种“数据打架”或者明显有违常识的信息披露,都会引起民意警惕。这种心理的固化,可能直接导致下次类似事件中,民众的非理性怀疑,几乎是出于惯性地质疑官方信息真伪。 信息披露必须真实全面迅速,否则当官方提供的信息不足以满足民众信息渴求,或者非但不能让人信服反而加剧了疑问时,公众只能靠各种版本的非官方消息,来填充那些关键性的空缺,于是在信息渴求之下,小道消息便扶摇直上了。这种信息处理,一再被证实是低技术含量和后果较恶劣的,它直接挫伤政府公信力。 (李晓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