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李晓亮 利益共同体之上应该还有情感共同体。只有情感相通,才能意气相投,将心比心,才愿设身处地为对方设想。说这个,是想为侧面求解困扰中国的煤矿安全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维度。 各地频发的矿难带来的“审丑疲劳”,这么多年下来,已让人几近麻木。不可否认,看着逝去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国人敏感度正在渐渐升高。除非是特大矿难,否则除了死难矿工的家属,旁人多是从国内新闻版上匆匆瞥一眼了事。当然,这不表明人们已不在意别人生死,而只因吁求多年后,有效遏制矿难的按钮,一直没能出现在公众视野。 各种加强安全生产的通知,不知凡几。比如,本月中央还下文再次强调矿领导下井制度。对此记者发现,对于占矿井总数90%左右的小煤矿而言,该政策或成为一纸空文。 “领导下井”曾被寄予厚望,虽然它不过是在重申多年前的要求。但即便如此,在小煤矿领域,这一规定仍被虚置。小煤矿因安全投入不足、 安全责任不落实、安全管理不规范、安全培训不到位等安全基础管理问题突出,向来是矿难高发区。可是如此乱象,却一直难以得到有效治理。 日前,媒体还报道河南多年来一道接一道的禁令,也没能阻止住黄河中下游黑砖窑的泛滥。原因竟是这些非法的砖窑却在“合法”纳税,且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同理,非法小煤矿如打不死的小强一般顽强的生命力,其背后或许也有着类似情由作支撑。综合多年阅读经验,多数矿难背后都闪着人祸魅影,监管者与矿业生产者之间,存在灰色或黑色的复杂的利益链条。 “带血的GDP”在“官煤勾结”的所谓“地方利益”暗影下,潜滋暗长。指望“左手砍右手”,谁又能下得了这“狠手”呢?监管部门对私人煤矿最严厉的莫过于经济处罚,但中国的矿老板似乎普遍都不怕罚款。“以钱赎罪”的操作理念,一旦深深嵌入煤矿安全生产层面,并在一起起矿难中得到固化,那必将产生非常恶劣恐怖的后果——这从以往矿难发生后,公布 的冷冰的伤亡数字就可看出。 这一语境下,死难的井下矿工在投资方眼中只是扁平化的没有情感热度的一系列数字:死亡数字和赔偿数字。这就回到了文章开头所说的问题。毕竟,经济罚款只能让煤矿领导和矿工,结成某种宽松的“利益共同体”,而小煤矿的私营矿主未必会和井下工人有着感同身受的相关体验。舆论寄望于“领导下井”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诸多有益变数,更多的不是出于某种生死捆绑的“赌命”心理,而是希望他们能切实感受到在存有安全隐患的井下作业时,有些矿工称“下班”为“生还”的复杂心绪。 只有这时,煤矿领导在心底才最能将平时呈报到手中的死难矿工名单中那些冰冷数字,转为温暖可感的一个个鲜活个体。我们不是说领导的命就比谁更金贵,而是希望在同一工作环境下相同的情感体验,推动某种意义上的“情感共同体”的形成,从而让领导们更重视安全生产,挥别血煤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