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要闻·华西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7月28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7月28日 ] -- 要闻·华西评论 -- 版次:[ 011 ]
别对“碘含量调整”抡大棒
2010-07-28

  □吴帅(广东医生)

  26日上午,卫生部公布《食用盐碘含量》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对食用盐中碘含量平均水平的规定有所降低,将食盐碘强化量为20mg/kg至60mg/kg,修改为食用盐中碘含量的平均水平(以碘元素计)为20mg/kg至30mg/kg。(相关报道见昨日本报09版)

  针对这条新闻,很多评论都提出了质疑与批评。有人认为垄断是“全国补碘”的恐怖之处;有人呼吁,要把食用碘盐和无碘盐的选择权交还给市场,让公众自己选择。

  在我看来,有些批评恐怕不太客观。此次调整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新政策最大亮点在于否定了过去一刀切的补碘政策,开始强调因地制宜,这是一种意义重大的制度纠偏。

  对卫生政策提出批评与质疑当然可以,不过需要建立在事实基础上,才能服务于社会。但有些只是空洞的建议,并不具备多少现实可行性。当前,在多数地方,无碘盐不是没有供应,而是要求在有限制条件的前提下才能购买。假如真的不加限制,在任何地方都能买到无碘盐,倒有可能令更多缺乏相关素养的民众健康受损。

  政府并非全能全知,对那些有欠缺的公共政策,它愿意调整本身就是一种纠偏。对这种纠偏的变化,应给予掌声,这才是应有的社会理性。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