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早上10点过,成都龙潭寺东街原牛龙路391号外,一辆大卡车上下抖动着驶过,道路上坑洼处的泥水掀起阵阵波浪,向四周扩散,行人车辆苦不堪言。 由于排水道被堵,在这段长达50米、宽约4米的道路上,积满了浑浊的泥水,最深达到40厘米,在水坑的一侧是泛着泡沫的污泥,持续达几米,路过的行人车辆要么绕道而行,要么只得冒险涉水而过,稍有不慎,就会双脚沾满污泥或落入水中。 行人靠“轻功” 李婆婆拄着柺棍过街买菜,双脚刚踩在水中的砖块上,一波水浪就冲过来,泥水瞬间就淹过了她的黄色凉皮鞋。 水坑旁靠居民商铺一侧的边上,商铺老板杨先生找来近20块砖垫在水中,这也成了行人涉过水坑的唯一路径。 由于砖块只有5厘米宽、10多厘米长,行人踩在上面左右摇晃,还得时刻防备有水浪冲过来。 一些小伙子飞奔跑过,可一些年龄较大的阿姨、婆婆则行走较为缓慢,稍不留意,双脚就会“遭殃”,两侧人流不断,催促声、抱怨声也是此起彼伏。 骑车靠“技术” 一位50岁左右的中年人,骑着自行车在水坑里摇摆不稳,放在车兜里的两根苦瓜也掉进水中,停车捡菜时,穿着布鞋的双脚被迫在水中洗了一次“澡”。 路过的电动车、自行车骑到水坑旁后,纷纷减速停下,先仔细打量一番,胆小的掉头而走,胆大的则用最大速度冲锋,无论水花乱飞,还是车子上下剧烈抖动,骑车人都双手紧握车把,把稳方向,打算靠“技术”过关。 “砰”的一声,一辆摩托车摔在了水坑里,车主也倒进水中,爬起来后,眉毛鼻子上在不停地滴着水。 同大多数冒险的车主一样,这辆车也是半途而废,骑到水坑中央时车子就左右摇晃,最终摔进了水坑。 排水道被堵 “水全部汇集在这里。”环卫工杨大爷说,有积水的这段路是整条道路的最低处,“水往低处走”,头两日下暴雨后,所有的雨水都聚集在这里,却无法排走。 “工地破坏了下水道。”张先生住在这里近十年。他指着路旁围墙内的工地说,积水的道路上原本有一个下水道,雨水通过下水道流向路旁围墙内的明沟,汇集在明沟里的水,再通过工地下的一个主水道,流向600米外的河流。 可一年前,工地在施工时,破坏了工地下的主水道,这条道路上的排水系统便出现问题,开始时还能勉强流出水,后来随着工地的施工范围扩大,水就彻底流不走了,于是路上才积有这样一个大水坑。张先生说,因为这个大水坑,他开在路旁的饭店,这几日生意“秋得很”,每天只有一两桌人。 调来抽水机 龙潭寺街办负责人何先生表示,下午会联系有关部门,催促他们先派人用抽水机抽掉积水,方便市民行走,然后再同该部门协商,解决此路段的排水系统。 何先生说,前日已经有市民打来电话,当时也派人处理过。由于 积水的街道属于同乐一社,正在进行场镇改造,而围墙内的工地是正在修建的拆迁房,要彻底处理排水系统,必须联系上级有关部门和工地施工方。 昨晚6点,张先生打来电话说,中午1点过,工地方拿来一台小型抽水机开始抽水,由于积水的街道低于工地,工地上汇集的水通过下水道倒灌进来,所以,尽管抽了近5个小时,道路上的积水仍然没有减少。 到记者发稿时,抽水机仍然在抽水。华西都市报记者王敏成摄影谭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