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8版:国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7月23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7月23日 ] -- 国际 -- 版次:[ 018 ]
中国反航母 3大利器
2010-07-23
“乔治·华盛顿号”航母停靠在釜山港
中国现在拥有全亚洲最大的潜艇部队,潜艇是对付巨舰的有效手段。
“飞豹”能对海攻击
“东风-21”导弹

  入夏以来,随着美韩要联合演习震慑朝鲜、触碰中国战略底线,以及中国军方少有地做出接连强硬反应,人们开始日益关注一个话题:若美航母到中国近海遂行“不法行动”,中国在军事上有何应对手段?

  传说中的

  反航母弹道导弹

  近年来美国军事情报与对华研究界一直盛传中国在秘密研制一种能够打击航母的弹道导弹。2009年美国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配发了一张草图,描述中国反航母弹道导弹在末段的机动情况。中国国庆阅兵以后,美国进一步宣称这种导弹就是阅兵式上出现的“东风-21C”。

  美国海军中校、海军战争学院国际法教授詹姆斯·克拉斯发表文章,推想到2015年“东风-21C”已经使美国海军不堪一击——“东风-21C”在飞行末段速度是音速的十几倍,“华盛顿”号航母的编队防空系统根本来不及作出反应,攻击弹头凭巨大动能贯穿“华盛顿”号14层甲板,在舰底打出一个大洞。航母上的弹药、油料又发生二次爆炸,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这艘乘员4000多人、载机80架的庞然大物便沉入海底。

  常规潜艇的

  “狼群效应”

  尤其是多艘潜艇情况下,美航母编队自带的潜艇、反潜力量难免出现漏洞,这时航母编队内的所有水面舰艇都会非常危险。

  1996年台海危机中,美国出动航母,中国出动潜艇,各自向对方释放了强烈的威慑信号。除神秘的核动力潜艇外,中国在常规潜艇的升级、引进方面有很多作为。克拉斯在文章中称,2006年10月,一艘超静音“宋”级潜艇曾经出现在美国“小鹰”号航母防护圈以内,震惊了美国海军。

  中国还从俄罗斯引进了12艘“基洛”级潜艇,可形成“狼群效应”。一旦突破航母舰队外围驱逐舰、潜艇的防护圈,中国潜艇突然发射的大破坏力鱼雷、反舰导弹只需数枚就能让美航母永沉海底。

  近岸防御

  组成立体火力网

  中国还有一个非对称作战优势,就是中国处于近岸防御状态。许多媒体强调在黄海海域美军可打击中国数个都市和经济圈,但这种打击距离实际是“双向的”——作为一个大国,中国拥有多种射程衔接的打击力量。

  中国的岸基作战飞机挂载反舰导弹可完全打击黄海等海域。而且中国还可以靠近岸优势采取攻势布雷等手段,限制美航母编队的行动空间、行进速度甚至阻止援军及时到来。外界估计中国的“东海-10”巡航导弹可打击1800公里,“苏-30”、“飞豹”等拥有对海攻击力的战机作战半径都在1000公里以上,“东风-15”射程600公里,“东风-11”战术导弹射程300公里,这些部署在中国各地、在有效射程内的打击武器与海军岸防部队、水面水下部队一起形成立体打击体系。  据《国际先驱导报》

  □锐鹰眼

  中美“航母困局”

  透过“黄海演习事件”的表象,其背后却是中美正在形成的“航母困局”,即随着中国海洋权益的持续拓展和海军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迫切需要构筑一条可靠的海上“安全弧”保护沿海发达经济带,打造航母“禁区”成为军事上的首选;而美国仍然试图维持冷战以来的对华“封锁圈”,航母战斗群是美军施加军事压力的不二选择。从战略层面看,中美海上“安全弧”与“封锁圈”的碰撞几乎不可避免,中美“航母与反航母”的博弈无疑也将愈演愈烈。

  所谓上兵伐谋,破解“航母困局”上策,首选“文攻”,将美军航母的出现提升至中美两国关系的战略层面,对美施加政治与外交压力,迫其放弃。此外,在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对美施压的同时,作好军事应对的准备,如沿海重要战略设施的反侦察准备,加强对美航母跟踪监视,在关键海域开展针对性演习等。如果美军航母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强行抵近中国沿海,对中国的主权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中国在加强监控的同时,应适时实施战略反威慑:一方面,战略导弹核潜艇进入大洋预设阵地,陆基远程导弹提升战备等级;另一方面,对美军航母战斗群保持足够的军事压力,通过威慑航母,最终达到对美反威慑的战略目的。     据《国际先驱导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