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温家宝到湖南宁乡视察防汛工作,当地农民陈凯旋借此机会,向总理反映了当地多处地陷的情况。陈凯旋个人生活从此开始了蹊跷的动荡。最初,他“误会”当地政府,听信传言,害怕被抓,离家潜走避祸;接着感到生活受骚扰,再次离家躲避媒体;最后,不堪纷扰,回乡种地。 (7月15日《新京报》) 晶报一评: 陈凯旋借碰巧见到总理之机,大胆反映情况时的勇气,与事后惊恐不安,行为“胆小怕事”,形成强烈反差。然而细看有关报道,会发现陈凯旋的惊恐和躲避行为,自有其合理性。其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可证明陈凯旋的恐惧未必是当地官员事后所称的误会所致。首先,陈凯旋未经安排向总理说话,显然让一些陪同官员惊惶失措,视之为“僭越”。陈凯旋记得,自己陪同总理前往事故地点期间,曾遭到两次威胁。 这一堪称为“凯旋门”的事件,可看做是“不怕县官,只怕现管”的现代版。虽然,事实胜于雄辩,事后证明陈凯旋是“虚惊一场”,但其中的转折十分陡峭,太有戏剧性,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而值得关注的是,压力之下,陈凯旋害怕、焦躁、失眠,情绪一直激动,也同样真实——这样的处境,不也是千百万欲行使自己权利的公众,面对行政权力的担心么? 还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总理曾亲切地握住陈凯旋的手,陈说“总理的手很软,很暖”。遗憾的是,事后,他的命运却遭到了与地方官员们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拨弄,很硬,很冷。(令狐补充) 华西都市报再评: 这事有趣之处在于,会面后呈现出了一个大家始料不及的戏剧性局面,甚至都显得有些不那么真实。可了解基层权力生态的人,又不会把这仅仅当“小说”看,因为它又带着刺目的真实。 就因给高层领导带了下路,当了回向导,结果一个农民本应平静安宁的生活就此波澜迭起。被虚虚实实的信息所裹挟,陈凯旋成了惊弓之鸟。这本应不成为问题的。因为体察民意,下情上达,密切联系群众,一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怎么具体到某一个农民时,他所面临的基层权力生态就好像走样了呢?何况,7年前重庆农民熊德明,因向总理反映农民工工资被拖欠问题,后来被视为农民工“讨薪代表”,一直 被传为美谈。 所以,那些制度之外现实之中的权力缝隙,必须被重视。这些缝隙,可能正是一些晦暗不明的权利真空地带。阳光化透明化的权力运作,本应完全置于民意和权利监督的之中,不该有灰色地带。当地干部所谓的“误会”,怎么听都有点像湖北“打错门”里“打错了”的误会。而这只会让独自一人在家的老农,对权力诚惶诚恐,害怕动辄得咎——哪怕他只是摸着良心鼓足勇气,向上面反映了一些实情。透过这扇“凯旋门”,可以发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权利的行使,离不开一个健康的地方吏治环境。希望此事能引起足够重视,而不是仅被当成笑话,一笑置之。(李晓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