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欣(江苏职员) 7月20日,在沪宁高铁从苏州到上海的一列动车组火车上,有的车厢只有一名旅客或者数名旅客,更有车厢没有旅客。沪宁城际高速铁路7月1日正式运营,动车组开行对数达到了91对,因为价格原因影响到上座率。(7月22日《工人日报》) 一个人的高铁,奢侈而无奈的出行,或许浓缩和夸大了高铁的曲高和寡,却不啻是高铁时代真实而直观的写照。一个人的高铁,某种意义上揭示了“国富民穷”的现实尴尬和焦虑。 高铁发展是否真的因应社会需求而设计?现代化的交通体系,针对不同需求的消费人群,本身应有多元的设计:在意时间成本的富人群体、商务人士、精英群体,大可以选择乘飞机;而计算经济成本的工薪人士、低收入群体,汽车、火车则是其首选交通工具。本来各取所需,皆大欢喜,而高铁的兴起则让穷人失去了部分的选择权。这让我觉得,高铁大规模的发展,很难说真是为了提高国人出行品质,倒像更多出于国家形象、国力展示、国际竞争的考虑。 高铁作为现代生活的象征,当然有存在的意义,但是否应该成为唯一或主流选择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即便再发达的国家,铁路出行也有多重设计。而我们看到,武广高铁投入运营后,以往京广线上所有点对点列车或将面临停运,这将逼着很多人不得不选择昂贵的高铁,令网友抱怨“被高速了”。这进一步证实,我们的高铁设计,不是真正为大众服务,而是超前于国民消费,在国民“被现代”的焦虑中实现着某种虚幻的满足。 不可否认,高铁隐喻着一个奔跑中的经济强国,让人们感受到了现代化出行的先进、便利,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成果,也让国民为之骄傲。但若使国民分享这一经济发展成果,政府无疑必须让渡一部分利益。修建高铁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国民赋税,在使用过程中政府无疑应该本着服务精神而不是创收理念,而高昂的票价等于对国民实行双重收费。沪宁高铁车厢里的孤独身影,无疑是国民用脚投票的结果。如果票价一再背离国民收入水准,不但“创收”无望,还要承担可能收不回成本的风险和代价。 当然,国民虽还不富裕,但也不乏追求相对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产品的民众,加之旺盛的出行需要,宁沪高速这支最发达的城际干线本应不至于冷清至此。我觉得,“一个人的高铁”可能表明了民众对高收费时代的一种态度,一种无声的抗议。但愿这只是我的臆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