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版:巴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华西简介 |     PDF版 | 主编信箱 | 广告价格   
首       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版面概览   
2010年7月22日 星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期:[ 2010年7月22日 ] -- 巴蜀 -- 版次:[ 024 ]
15名大学生10部电话为留守儿童搭起亲情桥梁
2010-07-22

  “爸爸,妈妈的血压降下去没有?那你呢,你要注意身体……”站在墙角里,额头上渗出了汗,这是11岁的留守儿童张峻桦,一年中跟爸爸的唯一一次通话。他已不记得上次看见爸爸妈妈是什么时候。

  在张峻桦之后,还有152名孩子,等着用这个电话。

  7月10日,眉山市青神县南门小学的153名留守儿童,等来了15位大学生哥哥姐姐,他们带来了文具、药品和10部亲情电话,孩子们跟久久未见的爸爸妈妈,通上了话。

  153个留守儿童与父母通上电话

  11岁的张峻桦,今年上4年级,父母在海南打工。

  从大学生姐姐手里接过电话后,他按下了记在心里的爸爸的号码。随后,他腼腆地转过身去,把脸贴在墙角,电话通了后,他悄悄地说:“爸爸,是我,哥哥姐姐们搞了一个活动,可以打电话……”

  没说两句,他越发不好意思,额头上渗出了汗,说着话,不断地用脚往墙上蹭。

  “爸爸,妈妈的血压降下去没有?”可能是得到了爸爸肯定的答案后,他又问:“你呢?你要注意身体。”爸爸问他成绩怎么样,他说:“语文成绩一直提不上去。”

  爸爸、妈妈、爷爷都不在张峻桦的身边,平时他和奶奶住在一起。爸爸问他有没有给妈妈和爷爷打电话,他说:“我没有妈妈和爷爷的号码,你给我吧。”说着,一手拿着电话,一手拿笔在本子上记下了妈妈和爷爷的电话,然后照着号码拨了过去……

  在张峻桦之后,还有152个孩子,等着用这部亲情电话,跟在外打工的父母说话。

  一年都没回过家这样的孩子不少

  13岁的王杰,自称已经“搞忘了爸爸在哪里,只知道在外面打工。”跟爸爸说话,他有点不好意思,一直揪着自己的头发。他说爸爸的声音很好听,很想看到爸爸。

  “妈妈,早点回家。”张鑫是个女孩子,刚拨通电话,话还没说完,她就哭了。

  孩子们打电话时,都很害羞,总是拿着电话,躲在角落里,偷偷跟父母说话。

  他们都是青神县的留守儿

  童,父母在外打工,家里大多只有爷爷奶奶。他们年纪大了,照顾不过来孩子,所以孩子们吃住都在学校,大概每月回家一两次。也有孩子一个月都不回去,因为家里没人陪他们说话,也没人陪他们玩。

  学校里的人说,有一个父母在广州打工的孩子,已经在学校留守两年了,没有回过一次家。“像这种一年都没回过家的孩子,学校里还有很多。”

  15个大二学生情系留守儿童

  这场“关爱留守儿童,情系千万家庭”活动,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的15个大二学生发起的。队长祝林燕是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的学生,青神县人,她对青神县南门小学比较了解:“很贫穷,教师只有10人,地方也很小,图书馆、心理咨询室,都改成了教室。”

  祝林燕从上大学前,就想要为这里的留守儿童做点什么,而她的朋友们,也希望能在暑期为留守儿童带去温暖。15个队友一拍即合,管理学院的负责组织,针推学院的负责给监护人讲解医学常识,护理学院的帮忙给孩子体检,体育学院的则负责活动实施。

  7月7日,15个队友坐着大巴来到青神县,住到了学生宿舍里。联系赞助、发传单、挂横幅,热火朝天的开始宣传,请大家关注留守儿童,请孩子和监护人到学校里做体检。

  活动得到了当地医院等一些单位的支持,募来了捐款2000元。他们全部给孩子买了书本、文具、必备药品。

  通过猜字游戏、胆量训练等方式,他们将966元的文具用品发给孩子。队长祝林燕的爸爸,是中国电信代办点的工作人员,他给孩子们赞助了10部亲情电话,让他们给爸爸妈妈打电话……

  7月9日,他们请来医生免费给孩子们体检,发现很多人营养不良,个子也明显低于同龄人。于是他们又请来国家高级营养师、中医药大学营养师培训中心胡鹏博士,给监护人讲解该给孩子吃些什么。同时联系餐馆,给孩子们做营养餐。

  离开学校时,好几个大学生都哭了,但孩子们的脸上多了许多笑容。队友曹珊说:“我们走了,但希望大家对这里的关爱不会停止。这里的孩子,需要大家的温暖。”      张丽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