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就好像谈恋爱,各人的目的、动机各不相同,无需强加于人,但却可以分享。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出国前,要先做最坏的打算。”著名主持人李佳明听说本报推出留学系列报道后,给将要出国的“海马”们建议。当初,李佳明从重庆地方电视台一路走向中央电视台,走进《开心辞典》,得到了观众的认可。2006年,正值事业上升期,他却辞去了央视的工作,只身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东亚政治学研究生课程。 为何会突然离职出国留学?在国外的两年过得怎样?李佳明向华西都市报记者讲述起了他的国外生活。 上周,华西都市报《学习周刊》推出“我的留学之路”系列报道,讲述名人杨澜的留学故事,不少读者来电,希望听到更多名人的故事。今日,我们来分享李佳明的留学趣事。同时,本报开通热线和邮箱,欢迎有丰富留学经验的人士、家有留学生的家长与我们联系,与成功留学人士、留学机构专家一同探讨。 活动热线:028-86969239,13880457638活动邮箱:“358109264@qq.com活动QQ群:70810600 那段特别的简单生活在哥大图书馆占座位 2006年,李佳明在说服了父母以后,只身前往哥伦毕业大学,开始接受新的生活。没有了在央视当明星时的“耀眼光环”,刚开始还真有点不习惯,脑子里不由自主地会回放在国内的名人生活。 慢慢地,生活变得规律了。早上7点起床,吃完自己做的早餐之后,佳明会带着电脑去图书馆占位置。“每天的课只有两节,其他时间,基本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佳明说,哥大的学生和国内考研的学生一样,也会“占座位”,常自带电脑锁,将电脑固定在图书馆的桌上,代表这个位置有人了。他也会在图书馆占个座位再赶去上课。 认真听完一节东亚政治学的课程是很耗费体力的,待到中午在食堂吃完午餐,找一个有沙发的图书馆,倒头便能睡着。下午5点,学校免费的健身房是放松的好地方。然后再回到之前占好位置的图书馆, 一直待到晚上11点,回到宿舍已是疲惫不堪了…… “开始只是周一到周五才这样,后来周末也经常如此。只有偶尔会去百老汇看看演出,去中国城转一转。”渐渐地,忙碌的学习让“国内名人”和“国外学生”落差越来越小了。佳明这才感到,这是工作10年后难得的放松,他非常投入地享受这段“特别的简单生活”。 那份出乎意料的压力走路时何尝不能学习 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宿舍两点一线,三个地铁站的距离,很方便。但相比起来,李佳明更爱从宿舍走到学校不过25分钟的距离,他会仔细观察周围的景物,思考。 “人在新鲜的世界里,多容易迷失而忘记自己的初衷啊。”他想,对于出国,“开拓眼界、提高自己”终究是用来麻痹自我的空话。有人会劝诫出国的人,说出国留学多贵啊,不要忘记你走路时都在花钱!但我为什么不能想想,如果出国的目标明 确,走路时何尝不能学习? 出国后,佳明感觉到了和工作不一样的压力,每天都会有两三份作业,早上八点之前就必须把它们回传到老师邮箱。上课时要以作业为基础讨论,否则视为作废。美国的研究生作业看似要求简单,实际上是要求下功夫的,蒙混过关根本不可能。 “出国前,我和其余学生一样,常认为外国人注重个性教育,在学业管理上会更宽松一些。来了以后,才感受到了不小的学习压力。”佳明回忆,美国的课堂里,时常会出现各种观点激烈碰撞,老师欢迎学生争论,在他们看来,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教授的话佳明如今还记忆犹新:研究生学习的是研究事物的方法,而不是追求片面的对错结果。 那份无怨无悔的勇气大不了从地方台干起 “出国前我是干电视的,回国后还想干电视,于是当朋友约我去酒吧时,我会选择呆在家里看美国电 视节目、读读书,因为我知道我要什么。”5·12汶川大地震后,李佳明结束了自己两年的留学生涯,回到国内,他的生活相较两年前有了明显的变化。 他现在回想,当年在人气最旺的时候离开并没有错。当朋友反复提醒“充电非得到国外么?央视的位置又不会给你留着”时,他犹豫了很久。但是他最终说服了自己:我本来就是从地方台出来的,大不了回来再从地方台重新做起。 这份勇气为佳明留学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而现在,他想托本报给准留学生们说:“留学不能没有目标。其实留学与否,没有好不好,只有合适不合适。不能抱着逃避的想法出国,幻想国外没有高考、没有学业压力,没有人情世故。这一切都是躲不过去的,回国还得重新适应。出国不是终极目标,只是通往终极目标的一个环节。在耗费巨大的精力和财力之后,这段经历如果没有为自己的实力加分,是不值得的。” 张丽记者肖笛实习生魏辰翔 |